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

2025/09/1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剥”这个多音字。理解词语:“敛声息气”“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感悟等,使学生联系实际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着“瞻前顾后”在自主学习中,品味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教学难点:

从对儿子的行动描写中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儿子面对挑战与失败的良好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这样一本书,上面没有一个字,可是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生活”。的`确,普通的生活蕴含着哲理,平凡中又包容着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很普通的家庭生活小故事,希望我们学完后也能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迪。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剥豆》。

2、解决多音字“剥”。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文中的母亲在经过这件生活小事之后有了什么收获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母亲知道了“瞻前顾后”是没有必要的,那“瞻前顾后”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剥豆时的那种瞻前顾后?

“慢——快——缓——紧”(指导朗读)

2、母亲除了在剥豆的时候“瞻前顾后”,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可以看出她的“瞻前顾后”呢?

(抓豆给儿子;淡化比赛结果)

3、是啊,像母亲这样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就叫瞻前顾后。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啊。可是,她到底需要不需要这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

4、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儿子表现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从这些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自信、大气、认真、执着、不气馁、不灰心……)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而***妈却没有像文中的母亲那样,而是一味的照顾你,袒护你?

6、如果你就是这个故事中的儿子,你想对因为爱你、因为怕你受到一点点伤害、受到一点点委屈的妈妈说点什么呢?

四、提升明理,总结升华

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

1、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的内容。“剥豆”这件事让一位母亲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

2、引导学生从课文引到生活,从文本到自己,升华主题。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也明白了:“对于我们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

3、语言积累。把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本上去。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 篇2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简便的标记有序地记录多次剥豌豆的数量。

2、在数豌豆这一生活情境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豌豆荚一袋,每人一个盘子、分类盒;

2、白纸、黑色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由豌豆引发活动,观察、了解豌豆的特征。

(1)出示装豌豆的袋子:猜猜这里装的是什么?

请几个小朋友摸摸、猜猜,然后将豌豆分发到每桌的箩筐里。

(2)轻轻地摸摸、看看,豌豆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交流。

二、尝试用合适的方法记录豌豆荚内豌豆粒的数量。

(1)提问:豌豆荚里藏着什么呢?猜猜里面有几颗豆豆?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里面有几颗豆?

(请一位幼儿来剥豌豆,然后大家一起数一数)。

(2)讨论:豆豆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可以怎么记录呢?

教师用幼儿说到的不同标记类型进行记录(如小星星、小短线、小点点等)

讨论:你们觉得哪些标记记起来又快又清楚?

小结:我们在记录的时候要挑选容易的标记,记得又快又清楚。

三、幼儿剥豌豆,探索如何有序、清晰地依次记录。

(1)现在要请大家来剥豌豆了,而且要将每次剥了几颗豆用标记记录下来。每位小朋友面前有一张纸,想一想怎样才能清楚的.记下每次剥了几颗豆?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第一次剥了几颗,第二次剥了几颗……

(2)提出操作要求:每一次剥好的豆豆放在桌子中间的盆子里,豆壳放在箩筐里,剥一次记一次,用最快最清楚的方法来记录,音乐声响,就停止剥豆。

(3)幼儿剥豌豆并探索在白纸上有序记录的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方法,提醒幼儿让自己和别人看得清第几次剥了几颗豆。

三、交流记录结果,介绍自己所剥豌豆情况。

1、你剥了几次豌豆?

2、每一次剥了几颗,你是怎么记录的?请5—8位幼儿讲述记录方法,并将记录单呈现在白板上。

3、记录单让我们看明白了每一次剥了几颗豆。你最多一次剥了几颗,最少一次剥了几颗?

四、总结提升,体验思维与劳动的成果。

1、今天我们剥了这么多豌豆,知道了不同豆荚里豌豆粒的数量都不相同,还而且把大家剥的豌豆放在一起有一大盆了,大家真能干,人多力量大哪!

提问:剥出来的豌豆有什么用?怎么吃呢?

2、了解豌豆的多种做法

出示豌豆糕、炒豌豆、豌豆饭等图片。

教师小结:原来豌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呢。

五年级上册语文《剥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瞻前顾后、敛声息语”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来理解语句,体会情感,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浓浓的母爱,并从中得到启示: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正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磨难。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更缺少认真、执著这些品格,甚至会因为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而产生父母不爱他们的错误想法。因此很有必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什么是真爱,明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三、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母亲在比赛中的种种矛盾表现体会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明白生活中的磨难也自有它的价值,学会放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版块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语,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堂导入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来解决,给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较完整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词语教学来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找到文本的一个切入点,选好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进而深入学习。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种爱是最平凡而又是最伟大的,它就是父母之爱,它时时刻刻充盈在我们周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场特殊的比赛中去,再次见证这伟大而无私的爱。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正音。多媒体出示“剥”在字典上的释义,把握两种不同读音并组词,学会据词定音。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轻轻地跟读。

2、重点正音并理解:敛声息语瞻前顾后,了解构词方式,仿写积累词语。

3、指导书写“凸”字,注意笔画笔顺。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题目扩展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版块二:细读体悟,深入文本,走近母亲和儿子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浓浓的母爱,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多次朗读感悟,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让与不让都是源自于对儿子的爱。研读儿子通过让学生找出儿子的表现,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并走进人物,仿写人物心理,感悟儿子的可爱之处。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一)导学:对待这场剥豆比赛,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先让我们走近这位母亲,看看母亲在这场比赛中是怎样表现的?

1、自学要求:

1、用“——”划出描写比赛时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2、用“△”标出表示母亲剥豆速度的词语。

3、反复朗读,体会母亲的心思,在书上做笔记。

2、交流反馈: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2)同学们读了这几句话,你发现母亲的动作有哪些变化呢?(点击出示慢快缓紧)

(3)文中的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表现呢?请同学们用上母亲之所以--------是因为----------------

(4)像她这样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瞻前顾后)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使用。

(5)母亲如此的“瞻前顾后”其实包含了对儿子浓浓的-----------(爱)

(6)朗读指导

(7)学法指导: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如此深沉的爱,这主要是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二)、读悟儿子。

过渡:母亲在这场比赛中一直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其实她有必要这样做吗?让我们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1、自读要求:

快速浏览全文,划出儿子比赛前后精彩的语句。

2、反馈交流:出示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3、补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是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通过“慢快缓紧”引导学生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在不同形式地朗读中来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母爱。

而对儿子的学习则采用略读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感受与儿子一起经历的这次成长。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并实现了学法上的迁移学习。

版块三:主题探讨,明理升华,课外拓展。

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最后向学生推荐毕淑敏的.其他作品,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四、提升明理。

1、深情引入:多么出色的孩子,儿子输了比赛,但他认真、执著、大气、自信。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此时此刻,她该有多少话想对儿子说啊!请你拿起笔,写下母亲对孩子的心声。

出示:

孩子,我想对你说:生活有,也一定有。当你面对时,不要,而应当,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2、交流:课件相机出示最后一段。

是啊,你们说出了作者的心声(齐读)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3、三次引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一起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哪里会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对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说------齐读

“温室里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所有的母亲说:一起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一次简单的剥豆比赛,让我们剥出了母爱的伟大,剥出了儿子的自信、坦然;更让我们剥出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历经磨难。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吧。作者毕淑敏(出示作者简介),课后阅读她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给女儿的散文》,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对爱的深切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的惊叹号。在课的最后介绍毕淑敏的相关人生感悟,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