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5/09/1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寓言导入)

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走进罗素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过渡: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三、聆听罗素

1.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揣摩好我们找学生朗读。(从容、激昂、无奈)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作者为什么而活?板书:爱情知识同情心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感受哲理性的语言表达。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理解罗素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20xx—12—4星期一

一、引入

生命是宝贵的,人又是为什么而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二、作家作品

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语言

(1)生字词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四、课文内容

1.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

2.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首先是因为;其次是因为;最后是因为。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第二个方面的知识是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的知识是指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五、课堂小结

鸽子,为和平为生;湖水,为万物而生;鲜花,为大地而生;树木,为地球而生。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生命的枯荣全看你怎么去栽培,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3、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关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关于同情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雪莱: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罗素的人生追求和文章结构,掌握分析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改写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人生追求。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罗素的人生追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罗素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强调他在哲学、数学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初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精读课文

分析文章中“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激情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

探讨这三种激情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罗素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将罗素的人生追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改写文本

引导学生从中间三段中提炼出三个阐明观点的句子,关联开头结尾段,把文本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改写后展示,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课堂小结

总结罗素的人生追求和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强调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独特的,但都应该积极、崇高、有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人生追求的名人故事或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撰写一篇读后感,阐述自己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析罗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讨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罗素的人生观,并思考其对个人的启示。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引入罗素及其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罗素的生平、成就和思想背景,为理解文章提供基础。

文本解读与讨论: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原因,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我为什么而活着”,分享个人见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展示与点评:

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总结各组讨论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文章主旨和罗素的人生观,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五、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关于“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的短文。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思考,并记录他们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