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025/09/1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相争渔瓮得利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

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

④怎么争?

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

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

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

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

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

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

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

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

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

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业:

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

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

相争渔翁得利()

(注:括号处根据学生阐明的寓意随机宽容、谦让之类的词语。)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