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腊八粥》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腊八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以这个问题为抓手,让孩子去发现开篇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家生动而细腻的描写,初步感受其语言风格。】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第2至19自然段是写等粥;第20-21自然段是写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设计意图:“八儿”无疑是个可爱的孩子,心急而等不了“热粥”的他一连着想了好几个主意。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些情节中认识“八儿”,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来体现人物形象的。】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5)找一找2至11小节中描写粥的句子,划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想这里对粥的描写还有什么用意?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作者笔下那一个细微的眼神、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那么地富有深意,语言的精妙之处需要反复地品读,才能读出那个味儿来。】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每一个作家的心里都住着故乡,“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更是如此。那挥之不去的乡音,那软糯香甜的腊八粥,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都是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腊八粥里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最后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指引孩子课后进一步去研读课文。】
《腊八粥》教学设计 篇2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测”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无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1、品尝腊八粥,知道腊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腊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类和米类。
1、腊八粥,各种常见的豆类和米类。
2、勺、夹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腊八粥里的秘密
——幼儿品尝腊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腊八粥,尝试去发现里面有些什么?(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上去分析)
——小结:原来腊八粥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豆类、不同颜色的米类,还有像花生一样的果仁)。
豆宝宝、米宝宝来分家
——幼儿分豆宝宝和米宝宝(每桌一筐混和着米和豆各一种的教具,让幼儿用小勺或夹子将豆和米分开来,并将豆和米放入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儿分的结果:
A、看看这些豆宝宝你认识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出示常见的豆类,鼓励幼儿从颜色、大小、形状进展区分,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B、豆宝宝有名字,米宝宝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来看一看:看看这些米宝宝都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用显示屏观察比拟,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将米宝宝和豆宝宝送到厨房间,让营养员阿姨做腊八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生字:
枣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区分地笼统承受)。仁果核内局部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局部:核桃仁儿。沸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外表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开展或情绪高涨)。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唾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肿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胀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拣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会写的词语:
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
解词
(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
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表达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测”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迫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师相机总结。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刚的方法。
师生交流。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腊八粥》教学设计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7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腊八粥》,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腊八粥》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的内容,本单元内容都和风俗节日相关,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的故事,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和亲情的温暖。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的内心世界日渐丰富,自主意识、探究精神以及合作能力也都逐渐增强。但是他们只是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方法和技巧不够熟练,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腊…“粥等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3、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感受亲情的温暖。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五、说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另外,新课标也倡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品读感悟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万事俱备,只缺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投其所好,激趣导入
在开始新课以前,我会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节日接龙的游戏,接龙的内容是:节日和相对应的美食,我们从哪开始呢?
我预设学生会提到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顺势引出课题《腊八粥》。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会先给学生 5 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几个小问题。比如:生字词的读写,内容的梳理等。
读毕,我会先检查学生关于生字词的'自学成果。
在字词方面,我会对同学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粥的读音,“腊的形近字记忆口诀,人来为借书,狗来为捕猎,心来要珍惜,未月是腊月。
在内容方面,本文主要讲述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的故事。
这样做是为了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为后面更深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通过前面两步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给学生 1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八儿在等粥的时 候,心理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话语说一说。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迫不及待。
既然学生总结出八儿的迫不及待,我就顺势依据课文追问:他是真的饿了吗?学生自然能思考出八儿只是着急吃腊八粥,都急红了眼睛。顺势提问学生八儿为什么急红了眼睛,说明了什么?八儿还会有哪些举动呢?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猜一猜,学生可能猜想到:八儿会时而踮脚看看,缠着妈妈要吃,也或者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耳闻不如一见!顺势,让学生模拟场景,加深记忆。演完后,请同学分享他的心理活动,如:妈妈怎么还不让我吃啊,腊八粥到底什么样子啊,太阳怎么还不落山啊等等。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八儿当时的焦急和盼望,加深印象。
内容二:苦苦等待。
鉴于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他绝不会单纯地等待粥熬制完成。因此,我会提问那八儿在等待的过程中,都做了什么呢?学生通过读课文,能找出他在计划分粥,他和妈妈各自三碗,爹和哥哥各自一碗。继续阅读课文,学生又发现八儿变卦了,我会追问:那通过变卦这件事,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到,八儿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同时又天真可爱。
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八儿,妈妈又是怎么办的?学生能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话语。通过妈妈的反应,学生能总结出妈妈十分宠爱八儿。最后,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环节四:品读赏析,拓展巩固
学完课文,学生一定有所收获。因此,我会提问:面对作者为我们展现的如此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你想说些什么呢?我预设学生会提到孝顺父母。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内完结,课外拓展
我会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交流收获,我会顺势补充,进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同学们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习俗。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本课知识总结的直观体现。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希望带给各位考官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腊八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教学设计 篇5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上一课我们从《北京的春节中》了解到腊八这天,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老舍先生笔下的腊八粥带着京味儿。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写腊八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解读“腊”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生字: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嘟 肿 熬 褐 缸 脏
2.自由读课文,思考: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3.介绍作者沈从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围绕这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第2-1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
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等粥)
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4.盼粥。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现了什么?(纯真可爱)
(1)“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2)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6.猜粥。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7.看粥。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喝粥)
2.齐读第1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围的温馨)
3.与“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本上。
【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 迫不及待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吃 十分美味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生重点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形式,以读促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