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2025/09/2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大意失街亭》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篇1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地利,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所以好地方自然会被争抢,《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便是典型的例子。

话说孔明北上,六出祁山的第一出之所以失败,就是他用错了自负的马谡。

孔明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北魏,派马谡镇守战略要塞街亭。

马谡不顾王平阻拦,于上山扎营,又驳王平分兵驻守的建议。结果兵败如山倒,孔明的战略被完全打乱了。马谡失败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过度自信——自负,实施了错误的战略并不听建议导致的,使得大好的伐魏形势逆转了。

“失街亭”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人可以自信,却万万不可自负。

自信是个好品质,盲目自负则不同。假如马谡听从王平的劝阻,不在山上扎营,他就不会兵败;即使山上扎营,倘若他听从王平分兵驻守的建议,分兵于山下扎营策应,也不致全军溃败。

自负有个通俗的理解,就是骄傲,像我本人就有深切的体会。四年级上册期中考的状况,至今记忆犹新,考试前很自负,老话说得好,骄兵必败,我一向引以为傲的科学只考了89分。我听到这五雷轰顶的.消息,差点没哭晕在厕所。就因为我过于自信,考前不复习,所以跟所有自负的人一样败北。还好我能吃一堑,长一智,不再自负,此后,才好转了许多。

《失街亭》一节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太自负。只有谦虚地接纳别人的意见,我们才会成长得越来越好,获得更大的成就,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马谡失街亭,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段故事。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马谡是诸葛亮的幕僚之一,跟着诸葛亮学习了多年,专业知识肯定是很扎实的。但是他这个人刚愎自用,自命清高,放弃坚守城池的最稳妥的办法,在山上屯兵,企图像“下山虎”一样的气势杀退曹军。但是他失策了,被张郃围困,最后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肯定是马谡自己,但是还有一个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让马谡坚守街亭这么重要的要塞,就是犯了一个大错。刘备对诸葛亮嘱咐过,马谡不可大用,就是因为刘备识人。知道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能力的人。但是诸葛亮不知道怎么了,居然在关键的时候用马谡指挥这场战役,这是诸葛亮的`失责,最后他也因此自降官职。这次失败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伐魏机会。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古人才说出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灵活运用知识,不能犯马谡的错。更不能一意孤行,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才会有此结果,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别人给你提出的这个建议可能就是避免你这次失败的宝贵意见,要有空杯理论的心态。

《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中街亭一战,对蜀魏双方都止关重要,诸葛亮权衡再三,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违反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轻敌自持,拒绝王平忠谏,一意孤行,占山为寨,失却要率路,致使蜀军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终于丢失街亭。

自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舆论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徒有虚名”、“庸才”……真是众口烁金,马谡简直体无完肤了,但我认为,马谡虽然丢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

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而街亭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轻易!街亭失陷,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将却无人敢应,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果断请缨,这该具有何等的胆略,何等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

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时马谡没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职,也不是远遁他处,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军法从事?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个人生死荣辱而抛弃一片报国之心,马谡忠心可鉴,光照千秋!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悔改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的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续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然亦无恨于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当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国,改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改革进行中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犯错误,我们决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而应不断总结、改进和探索,中国才有腾飞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从街亭之失中由马谡人物得到的读后感。

壮哉,幼常!忠哉,马谡!这就是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篇4

今年寒假,我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眼中。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意失街亭》这篇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曹丕驾崩,太子即位,关中空虚。诸葛亮北伐,因街亭是军事要地,派马谡带兵去镇守。马谡号称自幼熟读兵书,熟知兵法的精妙,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要在山上扎大营。先锋张郃带兵来攻的时候,先将山上包围住,再断马谡的水源,马谡带兵冲下来,却被张郃包围住。若不是副将王平的一队人马拼死相救,马谡的军队才不会全军覆没。

马谡带兵守街亭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嘱咐将人马守大道。到了街亭,马谡也不听取身经百战的王平劝告,还拿兵法来说王平。什么居高临下,以一当十,这个实战与兵法还是不同。由于马谡不听取别人的劝告最终将街亭丢失,还枉送了自家性命。诸葛亮知道后大骂马谡无知又长叹:“大势已去。”

在生活中我也有不听人劝告而自食其果的经历。一次,我和一群朋友们去游玩时发现一片田野中间有个大马蜂窝。我和小锋要去掏。一同伴连忙劝阻:“马蜂蛰人很痛的',之前我被蛰过,还是別去招惹它们。”另一位同伴接着说:“对对对,我被蛰过,而且肿了好几天呢。”我带着九分傲气说:“管他有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蜂来棒挡。”“就是,就是。”小锋随声附和道。我们过去后,见几只马蜂,嗖嗖几下就打死。并得瑟地说:“切,几只马蜂而已,又有何惧?”回头忽见马蜂成群结队地向我们飞涌过来。我们双拳难敌四手,只好落荒而逃。我们们一边逃一边还被马蜂蜇。我们跑太快,眼睛没看路,一个不小心掉进了臭水沟里。出来后浑身都臭,变成了包大头,被同伴嘲笑。本来够惨的了,回到家中还被老妈大骂一顿。每每看到《大意失街亭》,我就想起这惨痛的经历。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大意失街亭》中的马謖自以为是,不听取别人的劝告和意见,独断专行最后落下了杀头大祸。而我和马谡一样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最被马蜂蛰,掉臭水沟,既被取笑又挨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虛心,多听取别有用的劝告,否则就落入可悲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