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集合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2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通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有趣的画面读出来,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发出“你们知道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