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
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解放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明确: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与母子的关系,可见诗人对解放区深深的爱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解放区比作了太阳和春,而太阳和春则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说明诗人对解放区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解放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