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9/2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秋天的落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又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

指导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

课前准备:课件,树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指导过程:

一、激情导入,巧作铺垫。

师:美丽的秋天,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文学家把最美的语言献给秋天,谁愿意朗诵一下那优美的诗句?

师:我们眼中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实物,揭示方法。

师:秋天是美的,秋天的落叶就更美了(板书课题)。正是这些树叶,把秋天装扮得五彩缤纷。课前你们收集了落叶,拿出你最喜爱的树叶,把它的形状、色彩、特点……介绍一下。(板书:形状、色彩、特点——摸摸、闻闻)生举起树叶介绍……

师:观察树叶不仅看看,摸摸,闻闻,还可以其他树叶比较比较。互相再交流交流。

生纷纷观察起来并互相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片树叶细细长长的,像一把箭。这片树叶很漂亮,像古时宫女用的扇子。……)

三、激发想象,引导联想。

师:刚才说的是一片树叶。现在把采集的树叶全都拿出来,看到这些美丽的树叶,你想到了什么?

师: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树叶让秋天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只看到自己收集的一点。想象一下,如果看到漫山遍野的落叶,那是怎样一种景象呢?(放图片)看了图片,有新的感受吗?

师:秋天真是一幅五彩的画。今天就学习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秋天的落叶。

四、例文引路,探究写法。

请拿出《我爱秋天的落叶》(课件出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秋天的树叶写具体,有顺序的。生认真读范文。师:交流一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秋天的树叶?(作者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方法。)

师:找找具体的句子说说。几生读范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师:还有哪些方法?(联想的方法。读范文中的句子)

师:联想在文中非常重要,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比如:由一片树叶,联想到漫山遍野的景象。说说你联想到什么?(看到一大片枫叶,火红火红的,就像火焰。看到眼前金黄的树叶,我联想到漂亮的花地毯。)

师:同学们还可以联想得更多。让我们把你观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顺序。看范文,写落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形状、颜色、叶脉络、叶边缘、摸的感觉,闻的味道……)

师:所以写时要抓住特点,按顺序。(对照板书小结)

请选择一两种树叶把特点写清楚,写具体。写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用上去,但一定要注意准确。

五、当堂习作,巡视指导。

1、生动手写作

2、师巡视指导

六、及时评改,培养能力。老师选几位学生的作文当堂师生评改……

板书设计:

落叶

形状 颜色 感觉(摸、闻) 联想

课后记:

范文:

我爱秋天的落叶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杨树、柳树、梧桐树的叶子变得像金子一样黄了,枫树、香樟、柿树的叶子变得像火一样红了。一片片树叶从树叶上飘落下来,像一群群飞舞的彩蝶。只有柏树和冬青树还是那么绿。

我轻轻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随手捡起一片香樟落叶,椭圆的叶片上洋红的底儿泛着淡青色的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上脉络清晰,有条有序,宛如整齐的图案。叶边的锯齿像无数个“人”字,十分有规则而又别致。我仔细闻闻,一股细细的清香悠悠地飘进我的鼻孔。啊,怪不得叫香樟呢!再捡一片梧桐树叶,捏住它细细的柄,小手似的的叶片金灿灿的,我禁不住摸一摸,可不怎么光滑哟!抬眼望去,不禁想起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多美的落叶!

啊!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地上。小虫哼唷哼唷,把树叶拖过来,盖成了一座小小的屋子。小虫说:“你们看呀,我的屋子多漂亮,黄黄的屋顶,绿绿的墙,红红的地毯,住在里面既不怕风,又不怕雨,多舒服呀!”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河沟里。小蚂蚁想:“冬天快到了,我该准备过冬的粮食了。”于是小蚂蚁一大早起来,到树林里去找过冬的粮食。小蚂蚁来到一条小河沟边,过不去,怎么办?忽然看见沟边飘着一片黄叶,小蚂蚁高兴极了,他想,我有办法了,于是它哼唷哼唷地爬到小叶上,把树叶当成一只小船,划过了小沟,它就到树林里找粮食去了。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小河里,小鱼游过来,把树叶当成了小伞。小鱼说:“大家来呀,都来看呀,我的花雨伞多漂亮啊!它为我们遮雨挡风呢。”我还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飞来了。小燕子对妈妈说:“妈妈,妈妈,黄鹂阿姨、大雁伯伯给我们来短信了,叫我们去南方过冬。”多可爱的落叶!

脚踩在软软的落叶上,我浮想联翩:落叶是秋天的“顽童”呢!每当凉爽的秋风送来秋的信息,落叶就毫不犹豫地、陆续地挣脱“母亲”的怀抱,在湛蓝的天空衬映下,欢乐的奔跑着,飞舞着,它使一切的庄稼都丰收了,它看望了红通通的高梁,问候了金灿灿的大玉米,祝贺了绿油油的大白菜。五彩缤纷的原野里,到处都有它留下的足迹。落叶看到眼里,喜在心里,把丰收的喜悦告诉人们。

落叶是懂事的孩子呢!没有花朵的艳丽芬芳,但它在春天里,在树枝上发芽和长大的时候,是为大树吸收阳光、雨露的勇士,哪怕一片叶子只能吸收一点点养分。秋天,落叶为了大树更好地生长,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养料,不给“母亲”添麻烦, 从树枝上脱落下来,悄悄地飘落在养育它的土壤之中,化作新的养分去滋补“母亲”的身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多么可敬的落叶!

我爱秋天的落叶。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帮助“我”的优秀品质,体会“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3、了解作者巧妙设计悬念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帮助“我”的优秀品质,体会“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等。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激发阅读需要。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求助同组同学等弄懂新词。

2、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出示提纲: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买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2、学生依据提纲,速读理清脉络。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随机出示描写摊主语言的句子,适当提问点拨。

如:“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他急了……”“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等。

教师作适当补充。

2、迁移运用,指导读好:

⑴ 你怎样看待摊主说谎?

⑵ 你觉得残疾摊主是个怎样的人?

⑶ 引导学生读有关语句。

五、课后拓展练习

收集身边感人的.助人为乐的事例,在语言实践课上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买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学生齐读。

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文章分段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出示的句子。

学生对这些句子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解决。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朗读有关的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本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部分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诱发大家积累的热情,感悟积累的方法,一起分享积累的快乐。

2、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动植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继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把想象的世界变成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谈话激趣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法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活动目标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累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欲望;继续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的小本本很丰富多彩,这节课把你最精彩的积累部分给我们大家欣赏欣赏吧!”谁愿意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小本本)

3、交流时可以分积累的不同开始汇报。

如有积累词语和句子的;有积累人事物景,积累思想观点;积累文字的,积累图片的,积累音像的,积累实物的……

4、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交流。

5、出示书中的这段话。

6、师:“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要你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你的语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希望大家继续积累下去,使自己的小本本更精彩!”

二、读读背背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请学生自由读句子。

2、问: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3、1第一句话意思:春天的鸟叫、夏日的雷鸣、秋天的虫语、还有冬天呼啸的寒风,这就是四季的歌。(请学生想象其它关于四季歌的诗句)

2第二句话的意思:因叶落知秋天已到;山高遮住日光,早晨很晚才能见到太阳。(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3第三句话的意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动、植物的神奇。

2、让学生学会想象,敢于探索发现。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科学家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一次小小的发现也许会演变成伟大的发明。下面听老师讲个故事好不好?传说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上山伐树时,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么会这么厉害?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丝茅草叶子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于是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

同学们,你们养过动、植物吗?你最熟悉哪种?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全班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动、植物

三、“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师引:大家都知道小壁虎,他会自由自在的在墙上爬行,

如果人有了壁虎的本领那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所熟悉的动植物是否也能给你点什么启示?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受到的启示。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有问题可以问一问。

四、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想象探索。科学的发明,人类的创造往往正是一个幼稚的提问,一次天真的探寻,一个看似荒诞的梦想开始的。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让心中那颗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的小笔头创想未来

《综合学习二》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未来的房屋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文本细读:

本次想象作文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设计的。要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创造,大胆去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语汇,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组合甚至发明创造出一些新生事物。

教学设计思想: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通过系列的、丰富的、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刺激展开想象习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准备科幻片和相关图片。

2、教室四周张挂科幻图片、名人像,创设创新氛围。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激趣

师:(讲台上放一个地球仪)从中国到美国,同学们有哪些办法?

(预设可以坐飞机,可以乘轮船,可以坐汽车去。)

师:可是中国与美国之间隔着这么大个太平洋,怎样坐汽车呢?(预设生的回答:可以在太平洋上建一座很长的桥梁。可以在海底建造一座海底隧道,我们可以坐地铁。美国在地球的另一侧,可以穿过地球打一条隧道,这样近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的科学突飞猛进。

2、科幻片激趣

科学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有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后,100年后,科学技术将出现怎样的奇迹?人类怎样生活?那时的房屋、学校、交通、通讯是什么样的?我们头顶广阔无垠的天空又将是什么样的?请看科幻片《神奇的太空世界》。 (学生看科幻片片)

师:未来多美好!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让我们电报谈更加灿烂的未来。你们都希望创想什么呢?

二、根据学生创想的内容不同分组

(可能会有创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可能会有创想未来学校的、未来医院的、未来房屋的……)师引:好,同学你们,大胆想象吧,不会不发生,只怕没想到。对未来的世界要敢于去想,敢于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未来社会。当然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把神话搬到“未来现实生活”,我们要讲究科学。

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想设计(最好将自己融入其中),代表进行演说。

(其他同学倾听,师生提出更好的补充建意)

四、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创想

五、反复修改,准备参与“最佳创想”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