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

2025/09/2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分角色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

3、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组词:苛刻 、不苟言笑

指导字音:应试、纤弱、锦衣、悲戚、闷雷、晕染、伫立、坠落顷刻

指导字形:鞠、躬、碑、焰

(2)词语出示:晕染 、冷峻 、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指导词义:苛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歉疚、蓓蕾初绽、顷刻、翩然、如泣如诉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给课文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叙述的。你对南京大屠杀了解有多少?(此处学生可简单回答。)

(2)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重人物特点、场面和对话描写)

(3)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4.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提升品鉴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呈现木笛图片,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而引入本课。导入语: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它清音洋溢,圆润厚实。那么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木笛》。【板书:木笛】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

(悲戚qī:悲伤哀伤。正襟jīn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板书:朱丹】

(三)深入研读

1.在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数十万人遇难的日子,数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终试的日子。然而朱丹在考场上却放弃了终试,但是当晚又被破格录取,这到底是为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朱丹放弃最后的终试是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破格录取是因为入夜,音乐大师在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到朱丹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

2.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梅”“雪”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梅: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

雪:第一次出现渲染了当时朱丹在失去比赛资格后离开时的孤独悲壮的心情;第二次出现在哀悼死难同胞的纪念碑时,既交待了天气的寒冷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惨绝人寰的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寒冷的天气让人颤抖,但是人们却并未退怯,我们更是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3.小组讨论:学习了本篇文章,你认为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板书:音乐才华、民族精神】

4.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以及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认识了伟大的木笛艺术家朱丹,并通过他的事迹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作业: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以“朱丹,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

5、引出:南京大屠杀

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

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

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

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

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 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

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交流汇报,升华情感。

12、朱丹没有在大师的面前屈服,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花——?(梅花)

引出衣着描写的铺垫作用。

13、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朱丹的笛声还有一个人听到了,他是——大师。大师为什么破格录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爱国情怀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三、总结

1、根据板书总结。

2、以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xx周年所做的长诗《致大海》的片断结束。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设想:

抓住朱丹和考官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反复朗读体会朱丹的爱国情怀,抓住朱丹吹奏木笛从“拒绝演奏”到“情不自禁”的不同变化倾听他“如泣如诉” 的悲戚的情感世界。

四、准备教材

60份(隐藏两部分内容“对话”和“结尾”)、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设置悬念,质疑问难。

1、故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曲曲婉转的笛声,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便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教师讲述戛然而止。)好,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急于想知道些什么?

2、质疑与预设。

(1) 学生踊跃质疑问难。

(2) 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板书肯定。

预设:

A、这个青年是谁?

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

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

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

过渡:因为关心所以关注!从大家踊跃地提问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这位上进青年的命运。那么就让我们伴随课文《木笛》走进这位青年的内心世界,解开我们心中的重重疑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二) 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问题A,(朱丹)紧接追问:你只是告诉了大家青年的名字,请你能更具体地介绍一下他的形象吗?(既解决读课文的环节,又了解了朱丹的外貌。)(个别读→齐读)

(2)问题B,(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看来考官的要求也并不苛刻,那朱丹为什么要拒绝呢?谁已经知道?追问:为什么?(方案1:猜测→原文,方案2:文本→原文)

其实这里老师跟大家卖了个关子,目的是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联系上下文于字里行间,于细节中淘得答案,老师用省略号隐藏了赵恺先生原文中的这么一段对话。(课件出示:朱丹与考官的对话)

(三)朗读对话,铭记国耻。

1、指导对话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读好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的态度。

2、了解国耻,铭记国耻。

感情朗读基础上再指名学生准确回答问题C。

是啊!那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课件出示):大屏幕出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补充: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没分钟杀6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数字为红颜色)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引导几名学生说“国耻”之类)

师:这是国耻!同学们,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来,把课文捧起来,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朱丹和考官的那段对话。(分角色读,师读提示部分。)

过渡:真不错!同学们,请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就这样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吧!

(四)走进内心,倾听泣诉。

1、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一腔国耻的愤慨、满腹委屈的泪水,他又能向谁倾诉?披着雪花,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上。穿过广场,他又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向座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意外地看到怎样的场面呢?

生:他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高矮不一,……每个人都手擎一支红蜡烛……

师:临近石碑,只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