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2025/09/2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各位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导读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4、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

二、整体感知

生读文章。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三、文本探究

1、学习第1段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比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学习第2段

这一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明确:矢

这一小段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是如何写晋王赐矢的?

重点分析“尔其无忘乃父之之志!”

庄宗又是如何对待这矢?(请找出相关动词)这表现了什么?

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为完成父命,尽心尽力。

3、学习第3段

第3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庄宗的成功之盛和失败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败的原因。

如何写庄宗成功之盛的?(请找出相关动词)那一句话最能表现?“可谓壮哉!”

又是如何写庄宗失败之衰的?连续短句的运用,让我们感到庄宗的气势斗转直下。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何其衰也!”

二者的鲜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情感的表达上)

明确:表达了作者“叹惋”之情。

回到文首“呜呼”,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作者所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中心论点具体的阐释。(投影相关材料)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4、学习第4段

重点理解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投影北宋当时现状的资料)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名句。

2、学习此文后,根据你所得到的启示,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为议论文。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3)翻译“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把握“抑”字前后选择关系,理解“人事”含义

(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教后感和课后反思】

1、关于学生

此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加强对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实际除了一次学生齐读和对各段理解文意时的默读,读得太少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此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理解文中几个重要句子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意脉但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却存在问题由于教学中想在理解观点把握文脉的同时借此课第二段围绕中心选材指导学生写作,所以教学切入从第二段开始,造成学生对本文观点理解混乱,反倒不如从第一段开始清晰,教学难点和重点发生偏离同时,也因缺少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在对重要文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较难理解,耽误了太多时间,对其他文言句子翻译落实不到位

3、课堂提问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文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适时到位提问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到位,问题优待斟酌,比如课堂提问问题(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因为几个观点本身就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