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2025/09/2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1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1、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空气的性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板书课题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演示实验方法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板书小组讨论,作记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请学生演示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板书质量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强调口一定要扎紧分发针筒板书不能随意缩小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1)制作空气的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学生提出要把杯子倒下纸才会湿,但又说不出原因。学生觉得很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能被压缩,但不能随意压缩,不理解,也表达不清楚。

教学评价及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

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2)、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三、教学准备

3个集气瓶,火柴,3个具支锥形瓶,导管若干,6套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冰水,无水硫酸铜粉末,表面皿。

四、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

师提问:空气与人类密切相关,大家对空气了解多少?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生回答:

师:根据书本活动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和氧气

生:活动,展示实验现象。

师分析:在活动一中发现石灰水并没有浑浊,什么原因呢?

比较新制的石灰水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石灰水。

学生得出结论: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但含量很少。

活动二展示:木条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

师: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空气中存在氧气。

师:如何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小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空气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有什么?

生:氮气。

师:对,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并且测出氧气体积占空气总体积达1/5。

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如何测出?

老师演示小实验。

提问:

1、注射器向外拉会有什么现象?

2、水为什么会注入到集气瓶中?

3、注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跟抽出水的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如果抽出的是氧气,则注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师:用什么方法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都消耗完?

生:物质燃烧。

师:用碳燃烧好还是磷燃烧好呢?提示: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磷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

生思考讨论。

师:由此装置改装而来的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

师:介绍装置、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师:误差分析及实验改进。

总结: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空气在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气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自习p72。

生:总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大家知道零食中充的是什么气体吗?请下课后自主思考。

五、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分

二、空气的利用

氮气(78%)制化肥、炸药、制冷剂

氧气(21%)供呼吸、助燃

空气水蒸气(0.03%)

二氧化碳(0.93%)

稀有气体(0.04%)激光技术应用、保护气体、霓虹灯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需要学生理解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原理,而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实验前的启发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堂课学生参与不是很多,需要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在误差分析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再做一遍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本实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