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那树》教学反思

2025/09/2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那树》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教学反思 篇1

①重视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也很到位。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就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也就更不可能个性化、多角度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③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理解深度,还是从个性张扬来看,“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既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教学阶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洁有效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其发言也甚是精彩。

④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赏析重点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

《那树》教学反思 篇2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以激情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开阔文章内容,感悟那树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提问检查的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在延伸阅读环节中,学生在谈完了与那树遭受悲惨命运类似的生活现象后,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再举例,创设直观的强烈的情境,给学生以冲击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那树》教学反思 篇3

今天走进的王鼎钧所写的《那树》,地点是在多媒体教室。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想用一句话来写这堂课:非常出色的教学设计,比较沉闷的课堂气氛。

之所以说设计比较出色,是因为整个教学流程浑然一体,从导入到研读再到探究到最后的拓展延伸,一气呵成,尤其是过渡更是衔接得天衣无缝,极为自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感情由平静到激昂到理智,情绪能很好地感染学生,这得益于情境的有效的营造,如导入的MP3《好大一棵树》,配乐朗读,关于中国建国初期因为强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图片……这些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深深感染了我自己,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情感氛围相当浓;教学的过程中对目标的贯彻也较为到位,包括对树形象的把握及人类各种行为的点评。

之所以说沉闷的课堂气氛,是因为在教学的拓展这一环节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即对人类破坏古代文明等更多行为没有拓展出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你对安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有可建议”也没有让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后来的气氛没有被激发出来。

《那树》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充分的备课,我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共同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课堂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的不协调。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理那棵树?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然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而此时,学生对老树被杀一事,已经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实“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后来的书写也多表达了个人的意见。

2、学生发现以后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在发现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事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

在这堂课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学生发现的时间不够;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师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教师代替学生发现的。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

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