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大班科学教案

2025/10/0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孩子初步了解使劲大小、易拉罐运动速度及沙的轨迹三者间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肌肉,提高孩子手部力度的控制能力。

3、培育孩子的探究能力,体会玩沙教学的快乐。

二、教学预备:

1、每人一个废弃的易拉罐,在其底部开一小孔,放入干燥的细沙,把易拉罐吊在1根细线一头。

2、一人一张4开的彩纸。

三、教学指导:

(一)引题。

1、展示制作好的易拉罐,提问:这就是啥?(易拉罐)

2、幼儿教师演示摇摆易拉罐,启发孩子讲出易拉罐的摇摆与手相关

(二)启发孩子了解使劲大小与易拉罐的摇摆速度间的关系。

1、请孩子上上一任意领取一易拉罐,尝试让易拉罐摇摆起来。

2、组织孩子汇总:手使的气力小,易拉罐就摇摆得慢;反之则会摇摆得快。

(三)启发孩子了解使劲大小与易拉罐的摇摆速度及沙的轨迹间的关系。

1、幼儿教师演示沙漏画画,启发孩子认真观测和察看。

(1)展示色纸,幼儿教师演示准确的沙漏方式。

孩子,我发觉在我的这一个易拉罐里头藏着一样物品,我想请大伙儿与我一块儿来瞅瞅是啥?(幼儿教师演示)

总结:使劲要小,方可使易拉罐摆得慢,沙漏的轨迹才能小,便不会漏到地上。www。000。cn

(2)组织孩子欣赏幼儿教师的"自然沙画",启发孩子发现"沙的轨迹",进而启发孩子的教学欲望。

2、孩子尝试开展"沙漏画画",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

(1)勉励孩子在8开大小的色纸积极进取行"沙漏画画",要求孩子把沙子倒回易拉罐。

(2)勉励孩子将色纸打开呈4开大小,接着开展"沙漏画画",要求孩子稍加使劲,易拉罐的摇摆速度就会快点,沙漏的轨迹亦会大一点,接着将沙子倒回易拉罐。

(3)协作开展"沙漏画画"。

全部孩子将色纸拼凑起来,勉励孩子准确控制力度来开展教学,叮嘱孩子相互间要保持距离,避免易拉罐间产生摩擦。

(四)组织孩子开展集体欣赏与评析"沙画"。

1、提问:刚刚我们在制作大沙画的过程内,你们是怎么样使挺远的地方的色纸上也可以漏上沙的?(使劲的大小)

2、总结:今日,我们个个均是小小学者,用我们敏捷的两只手与沙子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教学,也发现了使劲的大小与易拉罐的摇摆及沙的轨迹间奥秘。我期望大伙儿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其间,均可够拥有双发现的双眼,用它去发现更加多的奥秘。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是圆形的,可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

2、引导幼儿观察与操作,了解在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能省力。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各种东西。

2、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积木若干。

3、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若干,各种各样的轮子。

4、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有关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第一次探索活动,知道有轮子的东西会滚。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请小朋友玩一玩这些玩具,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分散玩耍、探索,教师参与指导,请每位小朋友拿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坐到位子上。

3、谈话一。

师: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区别?

4、引导幼儿讲述,然后教师总结。

5、幼儿第二次探索。知道轮子是圆形的,可由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6、谈话二。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拿的是什么?它的轮子是怎么样的?

7、幼儿第三次探索,了解轮子能省力。

师: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个实验,我这儿有几捆书,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活动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小朋友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比一比哪组小朋友的办法多。

幼儿分散实验,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等方法,从而感受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8、集中谈话。

师:提问:刚才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小结: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们,你想发明什么样的轮子呢?

发明轮子

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①说:把自己的发明去说给客人老师听;

②画:把自己的发明画下来;

③做:用多种材料制作自己发明的轮子;

④不愿做的幼儿可继续玩各种各样有轮子的东西,相互交流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同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环境与材料】

1、幼儿搜集相关的信息。

2、手电筒、乒乓球每组1份。

3、《科学》下P.28。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启发幼儿自由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上有什么?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二、认识太阳以"太阳的本领"为话题进行交流。

三、认识月亮

1、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月亮会发光吗?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

2、教师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月亮的传说。

四、看画册《地球和它的伙伴》,进一步感受地球与伙伴们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二、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三、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