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为本次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课前准备:
1、由于每位学生的起始能力不同,所以对每组同学的要求及期望值也应有所区别,对知识能力较低的小组,可鼓励他们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如出手抄报。并在课前贴出来展示。
2、经过2-3周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确定上台展示的顺序。可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常言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空中的闪闪群星构成了璀璨夜空,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则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了走近那最亮的几颗星,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进行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探究、整理、修改,完成了你们心爱的作品。今天就是你们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刻。
请同学们作好评价记录,我们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听众,更是评委。
二、小试牛刀
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小试牛刀”,这是一组竞答题,选题后,可以汇集全组力量答题。(教师出题,考查学生对名人知识的积累)
三、民族魂——鲁迅
两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迅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
甲:张逸骁等《童年鲁迅》(幻灯片)
乙:崔心晨等《鲁迅的友谊》(幻灯片、小品)
四、人物面对面
采访是了解人物的好形式,看看谁的“人物访谈”更胜一筹。
甲:壮雨雯等《飞天英雄——杨利伟》(采访、幻灯片)
乙:韦玉碌等《音乐巨星——贝多芬》(采访、幻灯片)
五、名家名作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还因为他有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作为语文学科,我们更关注他们的文学作品。
甲:刘樱洁等《火柴天堂》
乙:祝梦娇等《巴黎圣母院》
六、评价
1、请同学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总结。以鼓励为主,注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名人传》及创作《名人传》的目的;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理清思路的能力;
3、学会怎样理解意味隽永的语句;
4、领悟作者的英雄观,树立正确的名人观。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理清思路的能力;
2、学会怎样理解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英雄观,树立正确的名人观,这是难点,因为当今青年学生中“追星族”很多,“名人观”十分复杂。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畅谈各自的英雄观。(激趣)
可能会有毛泽东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马克思等改造世界的思想家、鲁迅等塑造灵魂的文学家、袁隆平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以及姚明、陈龙等在各个行业中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教师最好是利用幻灯片播放出有关图片。
2、过渡导入
学生读课后方框中《巨人三传》内容,教师同时播放出贝多芬、弥盖朗琪罗、托尔斯泰
的图片。那么,作者罗曼罗兰为什么认为这三个人才是名人,才是英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人传〉序》会告诉我们答案。(出示标题、作者)
二、简介罗曼罗兰、《名人传》。
三、明确“题记”的作用
开头“题记”引用贝多芬名言有什么作用?
暗示文章主题。说明这篇文章所提倡的英雄,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
⑴担当患难;
⑵行为高尚与善良。
事实上,本文后半部分都是围绕这两方面来写的。(学生作文中爱用题记这种形式,但往往不解其意,乱用。)
四、初读感知
听录音或范读
五、再读探究
(一)、在作者心目中,“名人”、“英雄”的标准是什么?仔细阅读文章4、5、6、7段,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总体标准具体标准概括评价
“并非以思想和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仁慈”不把以智慧和武力征服人的功利作为英雄,即,不以世俗论英雄。
“伟大的.品格”不以成败论英雄。
“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也由于灾患而
成为伟大。”受尽“长期的磨难”以精神顽强为标准。
“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以善良博爱为标准。
(二)、作者为什么说需要英雄?仔细阅读1、2、3段,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原因概括
“欧罗巴”“空气多沉重”时世要,呼唤英雄。
“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很“悲惨”人民要,求助英雄。
“为了援助”“受难者”受难者要,集合英雄。
(三)、拓展延伸,通过联系实际、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名人观。
英雄们被人们敬仰,被人们崇尚,但大多的英雄成为伟大的过程都是艰辛苦难的,即使是名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想一想,在你所知道的英雄名人中,有哪些名人、英雄成为伟大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六、学会怎样理解意味隽永的语句——课后“练习二”。
(课堂时间紧张时,可作为课外作业。)
七、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大意。
难点:学会品读经典语句段落,培养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感受名人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了解名人。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你能说出这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位名人?
生: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师板书)
过渡:他们都是世界知名人物,都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今天我们走近名人,感受名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1、品读课文,感悟名人魅力
自读《灰雀》一课,想一想列宁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
2、组内交流,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其他人听一听。汇报交流。
①生:列宁爱护小动物。读句子
② (出示第一段落)指名学生朗读,读出灰雀的可爱,读出列宁的喜爱之情。生齐读。
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③列宁最后知道灰雀去哪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自由发言。
出示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师:从孩子吞吞吐吐的语气里,列宁猜到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从孩子确定灰雀会飞回来,列宁知道孩子带走了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从这里你体会到小男孩心里的变化了吗?
④出示语句:“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引读:第二天,列宁又见灰雀活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列宁微笑着说:生齐读句子。
⑤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生: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列宁一直知道灰雀被男孩捉走了,可从始至终没有批评他,连问也没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爱护小男孩,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过渡:列宁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和导师,他对灰雀和孩子这般爱护,充满温情。下面我们再走近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感受高尔基的魅力。
4、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来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高尔基的优秀品质。
5、汇报。
①生: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生: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出示句段: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
②师:从“摆弄、很久很久、侧过脸、微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高尔基神态的描写,感受到高尔基对孩子和蔼,有耐心。
③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生: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出示段落:高尔基赶紧站起来……指名读一读。
从赶紧站起来、大声喊道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是对高尔基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
④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指导朗读,高尔基对孩子担心,关爱,读出关心的语气;小男孩要读出可爱率真,焦急难过的语气。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⑤过渡: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来高尔基喜欢孩子?
生:是个小男孩吗?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出示句子:是个小男孩吗?从高尔基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来的如果是个小孩子,就一定让他进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知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时间接待杂志社的`记者,拒绝记者的采访宣传,可是却愿意抽出时间配合小男孩,他对小男孩的关爱和耐心,真的让我们感动。
四、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1自读《奇怪的大石头》,想一想李四光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优秀品质?
2、读《我不能失信》,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汇报交流
五、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故事,课下把搜集到的名人资料跟大家交流,开一次名人故事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这些名人身上有着高尚的品质,广博的胸襟,善于提问,爱好动脑的习惯,坚持不懈的劲头……沐浴在名人的光辉下,我们的心灵也将不断充实和丰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赏析课文
1、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英雄。
2、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3、学生朗读课文四、五两段,思考:罗笔下的英雄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什么区别?
4、讨论、分析
①罗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英雄?找出原句。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提问:心灵可以用那些词语替换?罗认为怎样的心灵才能成就伟大?
明确:品质、人格、精神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坚毅的人才能成就伟大。与功利、世俗无关。所以,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如苏格拉底、阿里士多德;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如恺撒、屋大维等。而是那些以伟大的人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道德英雄。
②罗认为功业的成败重要吗?找出原句。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提问:“成为”和“显得”怎样理解?两者的最终结果一样吗?
明确:成为强调过程,显得只强调结果,并且仅仅是从表面上像英雄。罗再次强调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更注重的是英雄们悲壮、美丽的奋斗过程。
③除了品质外,罗认为成就英雄必备的因素是什么?找出原句。
“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提问:这些灾患是传主的必然命运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以托尔斯泰为例。毅力使他们战胜灾患,而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④播放三位传主的图片,让学生看他们的眼睛,挖掘出眼神中蕴涵的深意。
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坚毅,或是忧郁深邃,我们毋须探询他们作品或倾听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5、根据以上内容,请你推测《名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写这些不甘于平庸的人在不幸、磨难中奋起抗争的经历。
6、罗为什么要写这部英雄传记呢?明确: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作者为什么强调“重新”?请以学生朗读一、二两节。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
(一)时代呼唤英雄
(二)人类需要英雄的救助
四、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作为序言,主要是介绍写作的目的和宗旨。但罗既没作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平实的'记叙,你体会得到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吗?举例说明(找出一两个你认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句子或者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总结语言特点:
(一)诗意的语言
(二)充沛的激情
五、在这个追求物欲,崇拜金钱的时代,我们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电影《英雄》、《天地英雄》的问世,非典的有效控制,神舟五号的升空,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多的理解。仿照罗,也用一句话给你心目中的英雄下个定义。
六、总结: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向正方向前进的人类优秀分子。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马斯卡莱尔曾充满激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上天恩赐我们的天然阳光,沐浴在这光辉中,所有的灵魂都会感到畅快。”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题为《与的对话》作文,横线处为你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2、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给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