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条例,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司马迁——齐读
师: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有谁知道他是什么人?——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并导出——《史记》
2、板书:《史记》
师介绍《史记》——《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质疑: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这部宏篇巨著的呢?
3、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读通顺,读流利。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指名读词语。
入狱酷刑泰山耻辱隶字
游历嘱托飞来横祸残生发奋前无古人
(2)指名说说对词语的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根据问题提示,理清课文的条理。
1、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3)他“发愤”努力的结果怎样?
根据上述的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归纳: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4)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四、深入阅读课文,质疑。
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2)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
3、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撰,仅仅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吗?
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二)交流、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3、质疑:嘱托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是什么?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游历是什么意思,能够用游览代替吗?
4、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嘱托游历飞来横祸前无古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3、师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司马迁编写史书,又会遇上怎样的坎坷呢?面对不幸的遭遇,他又是怎样表现的?
二、讲读第部分(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这一场横祸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
3、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4、遭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朗读讨论: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后来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样作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
2、小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发奋”?
2、复述课文。
五、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
附板书:
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甘受酷刑发愤写作
整整13年52万字耗尽毕生心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
……
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
抓住核心——“发愤”,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
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自由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合作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
(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电脑出示:“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
C、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板书:不忘父命
(2)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
⑶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而“悲”,因()而“愤”。他真想()。
B、“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介绍历史上逆境中分歧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C、引导学生说话:
司马迁悲愤交加,一想到,就想血溅墙头,但想到,又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想到,就想了此残生,但想到,又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最后,他想到了,所以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板书:忍辱负重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电脑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的精神?(板书:坚持不懈)
3、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坚持不懈地写《史记》呢?13年52万字
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4、司马迁是不是只用了13年就写出了《史记》?为什么呢?
(1)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2)父亲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
(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过渡:是呀,没有司马迁早年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就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没有司马迁的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发愤写作,也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令、忍辱负重的写作。读最后一句话来体会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写《史记》。板书:生命铸就
5、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学习补充资料)
⑴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⑵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真挚情感。(齐读)
四、总结课文,了解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发愤”一词走进了了司马迁内心的,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2、总结板书,我从发愤一词看到了()的司马迁。
3、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
五、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1、下面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
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
2、感受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学习他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读词。
3、课后多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
【教师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