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25/10/0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2、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 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3、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4、实验四:扬声器发出声实验: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以续写小诗的方法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青蛙呱呱……

请同学续写。

(四)拓展活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

(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