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5/10/0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练习(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习、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重点)

2.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两张图片(PPT)对比,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

二、情节梳理

1. 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 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 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

1. 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1.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2.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2. 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标记关键词语,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查字典解决;熟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在自己喜欢的、有疑问的或有独特思考的地方写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写脚本的要求,根据任务做好分工。

2.课上:学生在完成纪录片脚本任务的情况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学生活动,情境任务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

预设:

提示:学生提取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

“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

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故事内容,探究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很久之前,有一个孤独的农夫,他独自住在一个叫做阿尔卑斯山的荒地上。他呢,在这片荒地上数十年如一日的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顽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边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田园。那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0页,共同来学习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植树的牧羊人》。

二、启幸福之旅梳理情节

首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魔都的同时用笔圈点勾画关键词,重点语句,理清文

章脉络层次。

1、段落划分(时间的'顺序)

第一次拜访牧羊人(2-12)1913年

第二次拜访牧羊人(13-1701919年

第三次拜访牧羊人(18-20)1945年

2、概括文章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 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 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2.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思考探究:

为什么一个牧羊人去种树了呢?还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个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去创造了这种只有上天可以做到的事!课下仔细研读课文分析一个牧羊人的形象,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来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但是要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5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材简解]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

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 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 读研3+9分钟 展学19分钟 巩固4分钟

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

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代表作《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二、读学

读学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点勾画(时间、人物、事件)等,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

读学2:跳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学法指导: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电影剧本,本篇小说更是讲求发展和变化,请你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水、空气、植被、生活状态、人心、职业),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课文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读学3:精读课文,聚焦不变。

时间在变,高原在变,这些美好的`变化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惊叹,在这时光中还有不变的吗?请你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评价)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拓展提升内容:(二选一)

提升1:创意小诗

学法指导: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提升2:创意文字

学法指导: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植下了人性的美好,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同学、清洁工、护林员)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可以是小诗,也可以是颁奖词)

三、研学

学法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头进行研学,按照B-A-C层的顺序进行研学。

2.小组研学完成后,每组推选1-2名优秀作品粘到侧板,以备展示。

3.提前完成研学任务的小组,可借助平板资料在书上补充完善批注内容。

研点: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2.奥斯卡评委的创意文字。

四、展学

学法指导:

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

2.奥斯卡评委小组根据推选的创意文字依次进行展示,各小组展示时间最多2分钟。

3.展示要求:展示者站位正确,要求自然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展点:研点1.2.

五、巩固检测(平板检测)

六、课堂共勉(小诗共勉)

愿我们,

坚守初心,

满怀大爱,

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

完善自我,改变世界,创造奇迹。

我怎样,世界就怎样!

七、科代表(小老师)培训方案

科代表及小老师的培训

1.预习前置,两名科代表首先依据小说的相关知识链接,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批注《植树的牧羊人》。

2.一个教学组的四名科代表,自主组织研学,每班推选出一名奥斯卡评委主席。

3.其余两名科代表进入班级,对晚自习预习前置进行规范要求。

4.课堂常规、评价培训。

5. 各组推荐一个小老师,培训思维的扩散――创意文字

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示例引路:

1.当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

创造奇迹,给他人带来幸福。

2. 我们身边也有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毅力,辛勤耕耘,植下人性的美好,你知道哪些像这样的人?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

学法指导:请仿照示例,为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首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

2.

像草一样,

扎根这片荒漠,

编织薰衣草淡紫的梦幻世界。

――致老人

3.

种了几十年的树,

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

当荒漠变成沃土,

当死寂出现生机,

当黄土扎上绿色,

他却白了满头头发

他就是上帝的化身,

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