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科学态度:
1.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能对构建太阳系模型的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建构太阳系模型的任务。
教学重点: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分析等方法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知道了月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还会围着太阳转。接下来,我们将视角继续扩大——宇宙空间中,除了地球以外,还有一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转,它们和太阳一起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继续像天文学家那样,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空间中去俯瞰太阳系,开启对《太阳系》一课的研究。
环节意图:教师谈话,从旧知引出新课,激发探究兴趣。
二、认识太阳系
(一)获取初始概念,聚焦问题
1.交流已知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提问:首先,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追问:在太阳系“大家族”中,还包括了哪些天体?
你们还想了解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随着我们对宇宙天体学习、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对太阳系的组成、各个行星的特点、运动规律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去了解太阳系这个“大家族”。 (二)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组成
ppt出示学习卡及资料库
教师过渡语:为了让各组同学们更好地展开学习,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资料库以及学习卡。同学们可以借助资料库中的资料,个人或者分组开展学习,是不是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同时把你们了解到的信息记录在学习卡上。
资料库(一)文字呈现了解太阳系基本组成,完成学习卡。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可以和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ppt播放太阳系视频资料
教师过渡语:有的同学通过资料库中的'视频进行了学习。希望更多的同学们也能认真观看。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教师过渡语:学习卡中提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怎样排列与运转的?通过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边交流,不仅知道了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且还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它运转的八大行星、以及围绕它们运转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同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想去深入了解八大行星的新问题。
教师过渡语: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一定都产生了共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具体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大的行星、最小的行星是哪颗?离太阳最近、最远的又分别是哪一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八大行星,具体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介绍以及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
教师引导: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获取了很多有关八大行星的相关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再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尝试着制作“行星身份证”,可以几位同学分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大家准备笔、硬卡纸和剪刀,动手来试一试。
ppt出示“行星”身份证
(三)实践活动: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师过渡语:这位同学很会思考,在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中,他不仅仅局限在掌握数据或者对文字资料的学习上,而是更希望将视角聚焦到宇宙空间中,来看一看太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我们所描述的这样?相信其他同学对此也想一探究竟吧。下面,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我们根据刚才的数据以及前期所了解的内容,试着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处理行星相对大小的数据
教师引导: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想一想,要建立太阳系模型,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考虑?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不仅全面,而且思路清晰,积极动脑筋想到的办法也不错。按照同学们所说,我们先来看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一组数据,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直径作为1个长度单位,其他行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分别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动脑筋算一算,并将计算的结果记下来。同学们是否听明白了,也可以动笔计算一下。
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棒!接下来,根据刚才计算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哪些物体来模拟八大行星呢?大家有好主意吗?
2.处理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数据,进行了合理地核算,接下来,大家可以亲自扮演太阳以及八大行星,根据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照着做一做,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状态呈现出来。哪些同学愿意来扮演呢?
3.建立太阳系模型。
(1)在教室里建立模型
教师引导:太阳、八大行星都有同学来扮演了。哪个空间能模拟整个太阳系
(2)到操场上建立模型。
PPT播放视频
①确定太阳的位置,如操场中央。
②依次用皮尺测量出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距离,以太阳为圆心画出近似圆形轨道。
③9名同学分别拿着太阳及八颗行星模型,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站立。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首先回顾已知,聚焦研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动手尝试,建立“太阳系”模型。回顾今天的研究过程,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引导:在刚才所建立的太阳系模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同学们,老师十分认同你们的想法。更欣慰地是看到你们对太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PPT出示银河系结构图
教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中思考:在广袤地宇宙空间中,太阳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学生:宇宙很大,太阳系反而很小。
教师总结:在浩瀚地宇宙中,太阳系仅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太阳系之外,宇宙中还有其他星系吗?下节课,我们会将视角继续扩大,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期待你们在探索宇宙单元有更多的收获。
环节意图:回顾,总结收获。提高模拟研究能力。
四、机动环节
教师过渡语:最后,让我们学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太阳系之歌》
PPT播放《太阳系之歌》音频和歌词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篇2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与土星的照片,抢答,知道它是谁吗?
2、他们处在什么星系中呢?
3、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太阳系。
二、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太阳系吗?(学生自由介绍)
2、同学们介绍了你们所知道的太阳系,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想请你们看看,看的'时候请注意,影片中的太阳系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放映短片)
3、请同学说明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恒星、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
三、了解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
提出问题:太阳系的组成有很多,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无法一一了解,所以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56页数据表格,这个表格中反映出了什么?
1、学生看数据表格。
2、逐步分析表格中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各项关系。
(1)远近:近距离四颗星球均为岩石表面,远距离四颗星球均为气体表面。
(2)大小:靠近太阳的星球大小,远离太阳的星球大。
(3)自转:靠近太阳的星球自转较快,远离太阳的星球自转较慢。
(4)公转:离太阳越远,公转速度越慢。
四、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1、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我们已大致了解,可是它们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把它们摆放到我们面前吗?
2、制作模型,该如何制作,直接按照书本上的数据制作吗?那么,你们想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制作呢?
3、各小组商讨制作比例,并计算。
4、公开展示各小组的比列尺及计算所得数据,选择其中较好制作的一组或几组进行制作。
5、各小组展示模型,并讲解制作思路。
6、提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背景分析:
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
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
二、自主探究
1.初步探究
教师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
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2.自主质疑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这节课呢,就让我们重点认识、了解八大行星。除了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以外,关于八大行星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发言)
(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想法相互渗透。)
3.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不过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解决,这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一到两个进行重点了解。
(网上学习的具体要求:首先请同学们在网上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那颗行星,然后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最后再把文件夹里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电子文稿再向同学们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就请同学们迅速地登陆科普网站找到你所要了解的那颗行星。(学生们纷纷上网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并且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汇报
教师谈话:让我们先浏览到这吧,同学们浏览得可真投入!现在就请把你浏览到的信息介绍给你的同伴、好朋友,你们看怎么样?你可以招呼他过来,也可以自己走过去相互介绍,开始吧!(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谁愿意将你的收获说给我们全班同学听呢?(学生边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文稿,边介绍自己了解的那颗行星的情况。)
学生活动:(同学们就这样各自把自己研究的行星向全班同学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汇报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年等于两天的水星,太阳从西边升起的金星,人类家园的地球,太空中的小地球火星,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戴着“项链”的土星,躺着打滚的天王星,用笔尖计算出来的海王星,最小最远最冷最神秘的.冥王星。
五、知识的延伸
1、教师谈话: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获取的知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每一位同学的头脑中都还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解答。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个关于天文知识比较丰富的网站:一是科普网站,二是天文台网站,点击它们,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
3、制作太阳系模型
课后小结
本课是在学生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并详细研究了流星、彗星、卫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八大行星知识的。本课的知识密集,且由于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若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当电脑屏慕上展现出整个太阳系运行的三维动画,形象逼真地把太阳系的外观和运行状况展示给学生时,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动画,并相互交流,尽可能多地发现太阳系中有关特点,以对太阳系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网络天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生下载、存储、编辑、制作而成电子文稿,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这一课,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工具,每一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打破课内外、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资料。
2、介绍宇宙天体的科普书籍数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
(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③指导阅读:看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图片作出回答。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板书课题)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
(2)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提问: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中,大行星有哪几颗?
学生回答自己对太阳系已有的了解。
(1)我们知道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2)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3)太阳系里有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4)太阳系里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更生 、冥王星。
(5)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三、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 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①谈话:请同学们继续研究,重点阅读、分析图片和资料:“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图”、“九大行星体积比较示意图”、“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以及从太空探测器拍回的一些行星面貌的照片,先找共同的特点,再找各自的特点,并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
②讨论: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概况。
(2)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①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用橡皮泥表示九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②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方案,说说怎样做这个实验。
③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该是多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又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
(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5)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小组合作操作实验:把表中行星与太阳距离按相同的比例缩小,将“太阳”及“九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7)学生游戏:学生做一回“九大行星”,到操场上去围绕“太阳”转一圈。
四、小结延伸。
(1)太阳系是有哪些天体组成的?
(2)在建造模型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