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体会汪曾祺文章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重点)
2、体会作者深厚的昆明情结,理解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远书归梦两悠悠,久客游子雨生情。作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借用一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吟唱出了久客游子普遍心声,凝聚着深厚的昆明情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看篇)
1、 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可是文章中对于雨的描写并不多,更多地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预设:
1)、景:仙人掌、各种菌、杨梅、木香花;事: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一起赏雨的友人。
2)、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2、文章贯穿全文感情线索的是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
过渡:
雨是昆明的精魂,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浓绿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枝叶是旺盛的,仙人掌是极为肥大的。美吃各种菌子,细听街头苗族小姑娘娇娇地吆喝卖黑红的大杨梅,轻嗅房东送来带着雨露的缅桂花,与友人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这些美丽的'景、细小的事、普通的人都被融进《昆明的雨》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织成一个让汪曾祺先生一生怀想的梦。
三、聚焦第十段,品读悟情。(看段)
(一)指名朗读第十段,概括主要内容。
1、文段中写了哪些人、事、景?(与友人莲花池畔看陈圆圆石像、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
(二)圈点勾画作批注,品“平淡有味”的语言。(看词句) 作家王安忆评汪曾祺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在作者眼中昆明的一草一木均藏深意,生活中凡人小事皆含深情,雨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品读1、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括号里的句子是闲来之笔吗?平淡的语言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预设:补充1944年的中国社会背景(此时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国破家亡,亲人离散)。吴三桂和陈圆圆故事。(曾经“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今“受冷出家为尼,孤独暮投清池”。一代红妆豪华落尽,归于寂寞。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不是她魂归之所。)
二十多岁的汪曾祺与陈圆圆虽境遇不同,但心境相似,有着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平淡稳定生活的深深渴望,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流露在字里行间。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品读2、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结合具体词句,品读这段文字,从中你读到了哪些意蕴?
预设:几只鸡反插翅膀,单脚站立一动不动。一派宁静祥和的诗意生活。院中的木香花“绿叶”、“白花”鲜艳的色彩对比,“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半开的”、“饱涨的”、“湿透”,作者对木香花色、形、质、态等方面的描写彰显着生命的蓬勃生机和绚烂多姿。宁静的诗意生活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蓬勃的生命热情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
(三)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看意)
绵绵细雨,满满池水,街边小酒店,绿釉土磁杯,与友小酌,檐下小鸡默立,院中木香碧绿,白花半开,骨朵饱涨,构成了一幅简洁疏朗的水墨画。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讨论交流。
预设:悠悠国情、淡淡乡情、真挚友情、青春纯情、生活诗情、生命热情依次摇曳心中,定格成温暖的生命永恒。这是人生最丰富的情味: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对昆明生活的眷恋,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平静生活的想念。
那个午后与友人雨中小酌赏花的种种情味,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以诗温存(齐读):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拓展阅读《翠湖心影》、《故乡的食物》,品读欣赏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精彩片段阅读欣赏,谈感受,说体会。
1、“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湖中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叶子,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都有一尺多长,整天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翠湖心影》
预设:翠湖就是昆明的眼睛,翠湖之“翠”无物不呈现,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柳树、粉紫的蝶形花、悠然游动的红鱼共同营造了色彩斑斓、宁静祥和的氛围,流露着作者对翠湖,对昆明的喜爱。
2、“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预设:作者用朴实如唠家常的语言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场景,让我们看到这里不仅安静明爽,而且充满人情、亲情,它犹如世外桃源,远离红尘,这也恰恰是作者想念翠湖,想念昆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品读画线语句,体味蕴含的深情和特色语言风格。“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预设: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征战之悲,离乱之苦,而述说“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作者以淡定从容的心态,用诙谐幽默的调侃,用平淡质朴如叙家常的语言,回顾了这段动荡岁月,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隐忍和温和。)
小结:汪曾祺曾引用了沈从文的一段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汪曾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深意,只有用心品读方可知其味。
(五)归纳:品读这类散文的方法。(齐读)
聚焦批注淡而雅,整合同类齐并行。 凡人俗事有寓意,家常浅语藏深情。
四、总结升华
昆明,这里有作者的灿烂美好的青春时光,这里有远离世俗的宁静明爽,这里有诗意生活的美好寄托,这里有人间恬淡的自然祥和。雨是昆明的精魂,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永远的昆明!
1.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精彩片段,写四五行小诗。
2、分角色朗读老师创作的这首小诗:
昆明情缘
(男)我想念
好吃的干巴菌
(女)我想念
带露的缅桂花
(男)我好想再听一听
苗族姑娘的娇声吆喝
(女)我好想再看一看
小河沿岸的满架木香
(男)我好想重温
莲花湖畔与友人小酌的清浅时光
绿叶细碎,木香开放
(女)我好想再约
翠湖边上携同学浅饮小楼临窗
蝶花粉紫,红鱼游畅
(男合)我想再念那淡而有味的质朴文字
(女合)我想再读那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男女合)一壶清茶氤氲着翠湖一片心影
一杯浊酒沉淀着昆明一世情缘
五、推荐阅读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昆明情结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如果你还想念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文字,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这两本书:《人间草木》、《蒲桥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重点:
1.通过默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冲和平淡、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导入:
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学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研读文本
一读:首先请大家通读课文,看看文章所写的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文中有一些难读的字词,老师已经打到大屏幕上了,阅读时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可以参考,并标注在你的课本上。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b)鸡《昆明的雨》(zng)黄焖鸡(mn)
扳尖(bn)炽红(chì)缅桂(min)绿釉(yòu)密匝匝(z)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二读: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也发现了,文章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可是对于雨的描写却并不多,而是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并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与“雨”有关联的物、人、事
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教师确认:
首先,虽然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在直接写雨上,可是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
其次,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雨的特点和人的情思,书写对象和表达的情感之间有很多共性,所以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正因为如此,文章虽然看似琐碎零散,但由于有雨这个意象贯穿其中,所以零散的事物被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想念。
助读资料:(二读)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和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衔接语:作者对昆明人的生活习惯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充分说明作者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美好的事物,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我们还是看看文章,品读“雨季的果子,是杨梅”这一段,看你能发现什么秘诀?
三读:通过品读“雨季的果子,是杨梅”这一段,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多用短句,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行云流水一般质朴自然,却饶有趣味。‘
助读资料:(三读)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汪曾祺《人间草木》’
衔接语: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有情人,从来都不需要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那请同学们先读“雨季的花是缅桂花”这一段,看看昆明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四读:理解作者冲和平淡、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
雨季绽放的缅桂花,香气弥漫在整个昆明,昆明人卖花、卖花、摘花、赏花、送花,昆明人多么喜欢花啊,喜欢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呢?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助读资料:(四读)
汪曾祺推崇《世说新语》、《水经注》,学习古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张岱,现代作家鲁迅、周作人、朱自清,自成一家。
其为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终其一生,在慌乱的世界里,做一个不慌不忙的人。
老师给大家配乐朗读一下最后几段,看看生活在昆明的异乡人是怎样受了感染,他们又有怎样的生活。
昆明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感染了从外地来到昆明求学的汪曾祺,房东送的缅桂花,让作者的心软软的,于是在一个积雨少住的早晨,和他要好的同学德熙来到荷花池边小街上的小酒店喝小酒,一直喝到午后。谈天、喝酒、赏花,生活还能比这更惬意、更美好吗?
原来我们需要的,只是放慢生活的脚步,等一等由于我们节奏太快而跟不上的灵魂,赏花、听风、看云,过一种淡泊从容的慢生活。
好想到昆明去看雨。
小结:
汪曾祺把对昆明的想念,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带出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形散神聚,书写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我们也看到了汪曾祺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品读。
八十年代,老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他以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和如话家常的写作风格,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几十年来,也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尤其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怎样在物质充盈的世界中活得更从容优雅,怎样在烟火的现实生活中心中欢喜自在,怎样在越来越喧嚣的世界保持一份淡泊与从容,怎样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我想,学了这篇课文,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拓展:
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环境的人,也是一个对所生活的地方饱含深情的人,正因如此,在离开昆明多年以后,汪曾祺还能写下这样细腻优美如诗如画的的文字,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有没有我们印象深刻的景、物、事和人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发现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蕴含的浓浓情怀,也来给我们生活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呢?比如兰州的云,兰州的雨,兰州的秋,兰州之雪,兰州的味道,兰州的声音,兰州往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
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板书设计】
7、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乡愁:淡淡的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生字和新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朗读要求:
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
(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
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
(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
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请5、6组同学读第三部分
(三)文章中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男生齐读8、9两个自然段。
(四)文章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为什么要这样写?
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样写的好处是形散神不散。
女生齐读第10自然段。
(五)文章最后这首诗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作者淡淡的乡愁。
(六)文章中两次出现“我想念昆明的雨”,如何理解?
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且时间长,因雨季时间长,所以雨季的菌子、果子--杨梅、花--缅桂花等长的好。文章的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五、总结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本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炎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看起来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课后找汪曾褀的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