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猫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猫的教学反思 篇1
今春,在五峰镇首次校本教研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了小语教材《猫》一文。回顾本人执教第二课时的过程,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教师囿于教案,未能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没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读书流于形式。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断浅谈一二。
片断一:开课不久,教师在引导学生归并问题后,导读关于“猫的古怪性格”部分的课文。
师:请同学们听读1—3自然段,张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片茫然,仅有一两个人犹犹豫豫地举起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联系此教学片断,在课前,教师已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熟读课文。但上课伊始,让学生在听读课文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听读一遍的情况下谈感受,则显得过于牵强。此时,学生大脑正处于空白状态,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尚在形成之中,作为教师应灵活驾驭课堂,给学生一定的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亲自读书的机会,经历读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形成画面。只有让学生投入到文本中,才能读懂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片断二:学习有关“猫性格古怪”的内容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汇报交流中,一小组代表说:“我认为,文中的猫就像‘六月天,娃娃脸’一样,一会儿阴,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听到如此联系生活的妙答,作为教师的我虽有一阵欣喜,却淡然处之,这个动态生成的资源被我漠视了。)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新课程中,每一节语文课都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当我们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改变些什么呢?我粗浅的认为首要的是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新理念的构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大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学习观念、转变观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口中喊着新理念的时候,却难以落实到真正的教学活动中来。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通过教师同伴互评,实现教者与听者的沟通,学习吸纳教者的优点,坦诚指出教者的不足;通过专家点评,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层面,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二、教学的预案设计与创意调整相结合
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而我们课前预设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越小,很多时候,我们苦心备教案,无异于作茧自缚。做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纵然在学文时有了即时感悟,教师也会因先入为主的预设而视而不见或漠然不理。新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看来我要真正地发生变化,不仅从教育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一句话,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猫的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中,教师担当多种角色,而在学生的眼里首先应该是一位有向心力的益友。这两者的关系决定着整个教学。教法与学法是不可分的,在本课时里,确定的方法是:由扶到放,主动学习,体验感悟,师生同乐。
生字教学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有体验、动作演示,音近字比较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与能力。
朗读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感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感悟来读出不同的语气。朗读形式多样,有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同桌读,请好朋友读,男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感受读朗读的快乐。
根据教学设计,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在课堂中实施。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通过媒体出示波斯猫的可爱照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认识波斯猫,了解波斯猫的特点,对波斯猫充满喜爱之情。接着教师用“可是,这只波斯猫感到生活中没有快乐,那是怎么一回事”过渡句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听同学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填空,这样能养成一边仔细听一边思考的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椰油一个整体的了解。
3、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2—4小节,先自读课文相关小节,根据要求划出主要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意思,用自己的`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在学生掌握了这个学法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里学习5—10 小节,读懂课文。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法上 “引导”、“启发”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4、展开想象拓展练习。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波斯猫听了你们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它到底有没有找到快乐呢”?请小朋友续编故事,我们来一个“小小故事会”。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思品学科的联系。
猫的教学反思 篇3
老舍的《猫》,突出描写了猫的性格特点,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对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猫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写猫的性格古怪,再写小猫的活泼可爱。构段也很有特点,两部分均采用先总述后分说的方式。语言朴实无华而又生动鲜明,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篇幅短小,结构工整,是学生写作不可多得的范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家都喜欢抓住猫的古怪性格去体会,分析出猫的古怪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可亲又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然后体会其中“屏息凝视”等词的精妙。教学的任务似乎就完成了,对于本文在写作方面的其他独特之处视而不见。
本单元作文为写观察日记,而本课中作者对猫的细致观察以及传神的描写,有助于化解作文的难点,充分用好教材,让教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方向。
因此,这节课在积累字词、体会古怪的基础上,我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周而复《猫》的片段和夏沔尊的《猫》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其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白三位作家虽然同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但老舍是突出猫的.性格特点,周而复主要抓住猫的外貌神态,夏沔尊则是通过描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现。同样的感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渗透多角度思考的写作态度。
之后的让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选择一个角度去观察,写出一种小动物的特点,为连续观察日记打下基础。
课后推荐阅读描写动物的名篇:丰子恺的《白鹅》,季羡林的《老猫》,沈石溪的《第七条》,让学生在阅读和对比中,运用所学方法体会其描写动物的方法和语言特色,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倒课外。
对比阅读,让文章个性突出展现;渗透写法,为作文教学铺路砌砖。走一步,再走一步,让课堂再充实一些,脚步再从容一些。
猫的教学反思 篇4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感觉光靠辨别一个词在语境中褒义,还是贬义,想让大部分学生真正读出老舍对对猫的喜爱,很难到位,因此我让学生自己一读、二读,一步步体会到作者是通过表达出无奈(可遭了殃),体现出对猫的喜爱,再结合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真拿你没办法的喜爱,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学生的情感朗读体会就很容易到位了。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猫的教学反思 篇5
《猫》的教学反思。有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的《猫》和《母鸡》。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让我们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语句,更要注重写作手法的迁移学习。
《猫》这篇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其次是老实先生平时无雕琢的语言风格。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德尔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地描写方法,教学反思《《猫》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生字后,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自读能迅速地提取信息。紧接着我们重点学习猫的性格古怪的部分。我让学生默读1-3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猫的性格古怪。先自己找,然后反馈交流,品读赏析。在反馈中我注重关联词的理解运用指导,先找出,然后体会表达效果,再造句。如“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在学习“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时,我大胆让学生自由发挥,体会丰富多腔。先自由学猫叫,再请人演示不同的叫,“长短不同,粗细各异”,最后的“变化多端”一起展示。虽然这一环节纪律不是很好,但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发挥,相对能感受体会猫叫声的丰富。最后一段写小猫满月时的天真可爱,生气勃勃。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老舍语言平时、无雕琢而准确、到位。从发言情况看,学生的自主品味还是不行,只有几个同学发言,积极性不高,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对于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要自己说清楚还是不够。写作指导,在学习课文中进行点播,学习文章清晰的结构,列举事例的写法和平时的语言。教后的感觉是内容讲到了,但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是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