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建构封闭线路上“树的棵数=间隔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相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相关植树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着结的圆形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一起探究了植树问题。沿一条线段植树,会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2.导入课题。
不论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还是只栽一端,它们都属于线形植树。生活中还有沿圆形花坛摆花,沿正方形(长方形)草坪四周植树的情况(课件展示)这样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学生读题,了解数学信息。
2.交流探究。
(1)提出问题:环形植树的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用画图等方法交流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中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和发现。
教师汇总学生的发现,得出规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间隔就总是有一棵树和它对应,所以,封闭图形植树时,棵数=间隔数。
4.进一步理解。
师:这个规律和哪种情况的规律是一致的?(一端栽一端不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利用打结的.圆形绳,演示。从一个结处剪开,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转化为了“一端栽一端不栽”问题。
5.解决问题。
利用发现的知识,解决例3。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3题。
解决方法多种:
方法一:先求周长,再用“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数”算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方法二:分别求四条边上各栽多少棵,再求一共栽多少棵,注意四个角上的树不能重复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学生画图,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注意:表示规律时方案可以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设计具体的操作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知识进行建构,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足之处:对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处理比较仓促,学生理解不充分。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后面问题的呈现可借助画图或课件中图形演示的形式出现,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
人教版五上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初步培养学生解决植树问题的有关能力。
2.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体会植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与求知欲望,渗透对应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渗透对应思想
师:同学们,认得这是什么吗?
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排列叫什么排列吗?
师:一片面包间隔一片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排列叫"间隔排列"。
师:下面有个挑战性的问题。刘老师听说最近有一个面包店要做一块全世界最大的三明治,供几百人吃一餐。面包片,肉片按以上间隔排列,正好排完,不用数,你能判断面包片与肉片谁的数量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面包片多?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因为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面包,所以面包片多。今天我们就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㈠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师:几个月前,我们福州新修建了一条步行街,即台江步行街。
师:这么美的步行街在建设初期只是一条光秃秃的.道路,怎样美化它呢?可以在街旁种树!瞧!
(课件出示题目:给1000米长的台江步行街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师:从图上中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请你先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先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生反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1000米,先在这儿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0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0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师:刘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师: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板书:从简单入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师:"从简单入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1000米"数据比较大,比较复杂,你想从简单的想起,那么你想把它先看成多少?
师:大家想的都不错,那么我们就从15米想起吧!现在我们把这条15米长的路用一条线段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树,有几种植树方案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在线段图中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设计的方案。
(出示四种方案的线段图)
师:四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请你具体地说一说?
师:这样就把树与路,怎么样?
师:很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研究植树方案,第二种呢?
2.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那它们之间有没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就叫做"间距"。
师:谁来指一指,数一数,第一种方案有几个"间距"?
师:有3个间距,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3。
3.师:观察这三种方案,你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师:两端都种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呢?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会多1棵树。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⑵师:只种一端的这种方案,怎么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⑶师:两端都不种时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少1呢?
㈡探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呢?
师:刚才我们从简单的想起,知道路长15米,间距是5米,你们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棵数呢?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
师:15米要准备4棵,那么1000米的路,两端都种要准备多少棵树?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课件加上"两端都种")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刘老师也找了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锯木头,钟声等。(课件展示)你还能想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植树问题"吗?
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