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5/10/1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

,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把钥匙吗?(指名说)

2、课件出示学法

找诗眼一一明诗魂

品字词一一懂诗意

入情景一一体诗境

多诵读一一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环节通过回忆前面学习诗歌的方法,既是对学法的温习,又是新课的学习导向。】

二、学习首联,找诗眼,明诗魂。

1、那么在长征这首诗中,能概括全诗内容和中心的诗眼又是那句话呢?听录音朗读,找到这首诗的诗眼。

2、汇报

课件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生读,谈体会。相机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针对远征难能具体说说你的了解吗?

(路途遥远,时间长,伤亡惨重,经历艰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远征图呢?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加以概括。

课件出示五幅征难图画。翻越这要千山万水,红军怕吗?(不怕)指导朗读首联。

读出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闲”。(师范读)

学生点评。

师小结:声音的高低起伏随着字义的变化而变化读,是诵读诗文的重要方法,这就是本色朗读。

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全诗,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同时通过抓诗眼的学习,明确长征这首诗的中心和感情基调。】

三、品读难和闲,感悟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1、过渡语:那么诗歌是怎样具体地描绘这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只等闲”呢?根据学习提示,品读后面的诗句。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诗句,看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写上旁批。

(2)、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读要求。

4、学生学习

5、汇报交流

谁来谈谈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一

生汇报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生谈感受

(2)、师相机指导,红军翻越千山的难给了你深刻的感悟(课件出示这一联)你不仅感受到了高山的雄险,和他们在红军眼里的渺小。抓重点词去品析:

(点击课件逶迤、磅礴)

先来看看逶迤吧。课件出示五岭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形容?读出这样的感受。

五岭山脉跨越四省,绵延一千三三百多里啊,徒步前进谈何容易。再来读。

当时红军在这山势陡峭,群峰林立的五岭山脉辗转了两个多月啊!全班一起读,再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

磅礴在诗中的意思是——

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上最高的山脉,海拔两千九百多米,山势如此险峻,想象一下红军在这些大山里行走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么多困难,红军只是把谈们当做?课件出示整联。(腾细浪、、走泥丸变红色)

逶迤的五岭山脉,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泥丸,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质疑。

这么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这里不光有比喻,还有夸张,看到这一大一小,一难一闲的画面,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词形容这样的战士。板书:乐观。相机指导朗读,既要读出高山的气势又要读出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二:

翻越这一座座高山,红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乐观精神。还有让你感受深的诗句吗?

(1)、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看画面,谈感受。

红军跨过的这一条条大江大河的确令人震撼,(课件出示金沙江和泸定桥的图片)。这就是金沙江和泸定桥,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生自由说

(是啊,金沙江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渡河难;泸定桥,令人心惊胆寒,十分危险,过桥难。)

再读这句诗有疑问吗?(同样如此艰难,为什么金沙江用的是暖,而大渡河用的是寒呢?这暖和寒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3)、联系诗句背后的故事,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围绕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要求: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谈谈你对“暖”“寒”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自由汇报

暖:红军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成功渡江,从此红军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教师指导: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习,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仔细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自由答)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不怕难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这句诗是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1.师: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五幅“征难图”——越五岭、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结诗歌主题:本诗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总结拓展

伟大的长征虽然早已结束,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毛主席的另外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板书】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诗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歌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