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并发现排序的规律。
2.能够合作发现两种以上排序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排序。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有规律排序》ppt,大卡纸4张,一段舒缓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规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ppt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请幼儿读一读每张图片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图片一,提问:有哪些图形在排队?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www_dakao8_com)后面还可以怎么排? (引导幼儿用ABABAB分组。)
(2)出示图片二,提问: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 (引导幼儿ABB ABBABB分组。)
(3)同样,出示图示三,引导幼儿小结ABCABCABC排列的规律。
2.幼儿自创排序规律。
创设情境,提出要求:动物园的小路坏了,要帮助小动物们铺一条小路。要求:有规律,与众不同。
3.展示作品,总结作品中的创新之处。
4.游戏:幼儿用身体动作排序,拓展排序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用身体动作排序。
(2)听音乐,自创有规律的动作并与同伴交流。
5.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斑马身上的条纹、斑马线、项链、毛衣花纹、花坛、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等。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活动反思:
上个星期,聆听了张老师的一节《按规律排序》的公开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聆听张老师的公开课,发现张老师这个活动上得特别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后肯定付出的许多,比如课前准备等都非常的充分。一开始,她用情境的导入法进行,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花环的出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寻找花环的排序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张老师很会处理活动的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回答的同时,请孩子共同复述,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这样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明白花环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时就显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接着在老师出示半成品腰带,请孩子先读出腰带的规律,在老师操作,请孩子检验,这样孩子很容易发现老师操作上存在错误-----在这个环节上,我发现张老师请孩子先读腰带的规律,然后请孩子检验,把难点分解的比较好,这样边读边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错。
这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活动意图: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幼儿自己看一看、说一说,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介绍。了解到中国人勤劳、聪明,并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活动目标:
1.知道四大发明。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大发明视频、图片、资料。
2.挂图:四大发明。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四大发明。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现代的成就。
活动过程:
一、介绍四大发明。
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你觉得中国人聪明吗?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
你能讲出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
了解中国人发明东西的资料。
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四样东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发明”。谁能把四大发明找出来?(幼儿操作)
2.利用图片,介绍四大发明
(1)介绍造纸(出示图片)
是谁发明了纸?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后来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穿起来,多不方便呀。东汉时代,一个叫蔡伦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造出了纸。
(2)介绍印刷术(出示图片)
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时候,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这样就方便啦!
(3)介绍火药
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把火药做成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我们现在用的礼花、鞭炮就是火药做成的。
(4)介绍指南针(出示实物)
以前人们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指示方向,这样就不会迷路了,指南针是宋代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航海。
和幼儿做指南针实验。
教师小结:我国最早结束人类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劳动,发明了印刷术;我国最早使用火药,我国的烟花爆竹样式很多,很美丽。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四大发明。
赞美中国人的儿歌:中国人,真聪明,造纸火药指南针,还有一个印刷数,四大发明了不起。我们从小学本领,长大也做发明家,发明家。
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积极创造的信心。
活动反思:
孩子对整个活动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开动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还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直鼓掌,表达他们对古人的敬意。其实让幼儿了解四大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感受中国人的聪明,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3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耳朵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比较、讨论中了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
教学重点、难点
人耳朵的外形特点、构造以及作用。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的准备是易拉罐做成的各种响罐(里面装的物体不同)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和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让幼儿对本活动产生兴趣,增加趣味性。
(二)了解耳朵的构造。
1.引导幼儿用镜子观察耳朵,为后面准确区分各部位做准备。
2.结合教材上的耳朵解剖图请幼儿看多媒体课件(耳朵的结构图)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多渠道参与法,让幼儿在观察后说,在看后了解在参与后掌握耳朵的各部位名称。
(三)了解耳朵的作用
1.了解耳朵听音的功能(采用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到耳朵的重要性)。
2.了解耳朵的听觉功能
——采用感知体验法。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和判别事物的特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探究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印象。
3.了解声音的传递
——(采用了游戏法)。请四个幼儿扮演外耳、中耳、内耳和大脑,每隔1米站一排,幼儿边游戏教师边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幼儿直观形象了解声音在耳朵的传递过程。
(四)讨论如何保护耳朵
——本环节幼儿与教师要产生共鸣,在感受耳朵的重要性的同时学会保护耳朵的基本方法。
(五)活动延伸:
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教师扮演医生给幼儿讲述保护耳朵的卫生知识,加强对不掏耳朵等习惯的引导。
教学反思
1、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适合幼儿生活经历,所以课堂上幼儿兴趣浓、积极性强。
2、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的各种响罐,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对实现三大活动目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在教学环过程中,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自愿、积极参与;老师适时参与、指导、启发、调整,使幼儿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状态,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4、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差异大到2岁,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异样反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需要课后个体指导;另外在讨论如何耳朵进由于幼儿生活经历不多,能说出正确保护方法的较少,这也为老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是考验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理解牙齿的切、撕、磨。
2、初步认识牙齿,了解牙齿的名称和部位。
活动准备:
1、大嘴巴一个、小嘴巴每组一个、食物模型若干。
2、牙签、苹果片(每幼儿2片)。
3、VCD动画片、牙齿模型两个、(门牙、尖牙、磨牙)三种牙齿的图片。
活动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邀请了几个特殊的好朋友和你们来玩,我们看谁先来了?(牙宝宝)(出示动画)牙齿是干什么用的?(吃东西)
一、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
(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3、我们怎样吃鸡腿?哪些牙齿把鸡腿撕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长在哪里?
二、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三、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出示大嘴巴)“嗨,小朋友,你们好啊!我是大嘴巴,你们瞧,我有一口健康的牙齿,我的牙齿像一部切碎机,我每天要吃许多东西,喳喳喳,瞧我的牙齿多厉害呀!我饿了,请小朋友给我拿东西吃吧!”请幼儿给它喂食。
小嘴巴也饿了,它非常想吃东西,可没有牙齿,我们快动手给它装上牙齿吧!
四、幼儿分组给小嘴巴制作牙齿并请幼儿给它喂食。
活动延伸:
1、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牙齿对我们很重要。怎样保护牙齿?
2、自由表演音乐动画《刷牙歌》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