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2025/10/2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用语言去沟通,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体会爱的传递。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件)听歌曲《爱的奉献》。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那浓浓的爱意,思考这爱是怎样传递出来的呢?(出示课件)

1、《灯祭》父女的对话:

父亲:“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和谐、融洽的父女关系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温暖。

2、《捐赠天堂》的捐赠物小毛毛熊、两张剪纸用儿童语言表达孩子对灾区孩子的牵挂。

3、《小抄写员》中儿子深夜起来抄写的行动坚持四个月让父母震撼,感动和欣慰。

(三)小结:(出示课件)爱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更需要用行动来诠释。

二、走进故事,体味语言的魅力。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变化”,启发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木牌上的话发生了变化,行人的表现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下面默读课文,思考:你发现哪些情况没有变?那些情况变了?(出示课件)

不变:一天中恰恰事情发生的地点还是那条大街、人物还是那位盲老人。

变化:木牌上的字和人们心情与行为的变化。(出示课件)

(三)引导思考,感受语言魅力

启发思考: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启发谈话:

美丽里的春天,天空……

美丽里的春天,田野……

美丽里的春天,花草……

美丽的春天和双目失明相成了残酷的对比,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进而使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出示课件)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1、结合实际,说出自己发现的生活中打动人的语言(如广告语、名言警句等)。

2、根据提供的画面,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出示课件)

三、走进生活,表达自己的爱意。

(一)启发谈话,我们曾经如此的和谐……

1、介绍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情。

2、说说融洽的父子(女)母子(女)关系

(二)谈谈现在的和父母之间沟通时的变化。

与父母的沟通有没有出现问题?怎样的情形?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你们和父母之间好像没有往日亲密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在拉大,和爸爸妈妈之间可能再也不是无话不谈了。

(三)是什么使我们疏远?

分组讨论:是什么使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从学生讲述的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出原因)

(四)我们还能亲密如初吗?

1、思考:《小抄书员》中,在叙利奥抄写的四个月中,为什么感觉父亲不在爱他?

2、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理解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五)小结:一句知心的话语,可以使亲情迸发出灵性的火花,如果你爱你周围的人,就要勇于告诉他们,爱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也可以用含蓄的方法表达出来,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爱说出来、写出来,与我们的家长、老师多进行沟通,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爱心在行动。

做一张亲情卡,送给自己身边的人,表达你的理解、尊重、宽容、谅解……以自己的火点燃旁边的人的火,以心发现心,让爱心传递。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交流,会听会说。

2、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指名谈感受。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杨氏之子》语言幽默诙谐,故事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他们的对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问答巧妙,令人捧腹。

(2)《手指》这篇课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发现》中,作者被老师误会时,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比喻手法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2)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比喻手法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

2、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①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他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如一声闷雷,又似一个炸弹突然在他身边引爆,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读一读,跟周围同学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生动地表现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示例:在这个班里,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那是他的美术作品;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那是他的“小发明”——卸掉螺丝;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那是他的“实践课作业”。

三、书写提示。

1、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书法课上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家及其字体,指导学生好好写字、认真写字。布置作业:写一幅书法作品。)

2、参照课文,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1)庄严正气。

(2)伟岸饱满,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元气充沛,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探讨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意思: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意思: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意思: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2、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从中得到教育。

4、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本次语文园地的重要任务。通过相关书法的展示,学生领略到了书法的美之所在,但书法的高门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3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资源

1.网络等媒体中反映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2.《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有关水的资料和美文。

3.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水有关的生活经历。

4.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

预习设计

读读文中描写“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情景,感受有水之乐。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4分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感受。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8分钟)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体会雨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快乐”。

(2)读第二小节。

(3)想象说话。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18分钟)

(一)感受缺水之苦(7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理解“风干”。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说话:缺水,可真啊!

(二)感受解暑之乐(11分钟)

1.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分享。

3.听老师读课文。

4.尝试对比朗读。

5.抓住要点交流感受。

6.理解文中的“饿“字。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10分钟)

1.学习“衬托“手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复习“艰辛取水”,感受缺水之苦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一个缺水的小山村。感受了艰辛的取水场面。

2、咱们一起再来读这段文字,体会这份艰辛。(出示图文,齐读。)

3、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苦)

第二板块:学习“雨中洗澡”,感受有水之乐

1、过渡:在饱受缺水煎熬的日子里,人们都在期盼──

就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情景吧!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雨水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②作者用哪些生动的词语向我们传递这份情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语。

③自学时间:3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雨水给大家带来的是——乐。(板书)

(2)“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向我们传递着人们的快乐,谁能用朗读把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读出来?(指名2生朗读。)

(3)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你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洗澡了,在雨中快乐地冲洗,你会怎样的大喊大叫?听,二丫在喊——小胖在喊——三娃子在喊——所有的孩子都在喊——(先指名,再全班)

(5)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清凉的雨水,读出这份酣畅淋漓的感觉。(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勺水消暑”,感受苦中作乐

(一)感受缺水之苦

过渡:同学们,此情此景,你觉得雨中的人们仅仅是在洗澡吗?这哪里是在洗澡啊,分明是在享受,是在过节,是在过狂欢节啊!可惜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雨停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干燥和炎热)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干燥和炎热的句子。

2、出示句子:

①谁来说说“风干”的意思?

②你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什么样儿的?

③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④出示图片1:一株在水滋润下的狗尾巴草,它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图片2:一株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看了这两幅图片,你想说什么。因为缺少水的滋润,所以我们四兄弟就像这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显得_____________ 。

⑤有了这样的体悟,咱们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话。(指名1,齐读)

3、谁能用这样的句式:“缺水,可真啊!”概括缺水的感受?板书:苦

(二)感受解暑之乐

过渡:虽然母亲用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但是,我们四兄弟缺水的苦,母亲还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终于有那么一天,她笑着打开了水窖,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个解暑纳凉。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4、5自然段,用“~~~”画出水带给我们奇妙感受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画到的句子及批注。这三段话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感觉,那就是快乐。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把你的批注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出示相关句子)(板书:乐)

3、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句子只有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妙处来,现在老师就想来读读这第三段话,大家欢迎吗?

出示:(教师配乐范读)

①同学们,请你们也用心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如此真切呢?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两段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从我们的脸上一直流到脚板。我的感觉太舒服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要点一:用“滑”不用“流”,写出了水的柔滑。四个“滑”,把句子拉长,写出作者想要留住美妙的感受。

要点二:“像一条小溪流”采用比喻,写出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要点三:“每个毛孔……血管里的血……”细节描写,使感受更加真切。“毛孔吸吮”写出皮肤对水的渴望与满足。“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出得到水的幸福感受。

点拨:这就像电影的.一个慢镜头,细腻、具体地表现了舒服的感觉。像一条小溪流,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一点儿水带来的舒适的感觉。张开嘴巴,有趣的想象写出了身体的确非常需要水。

你们找到的不同之处,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描写,才把淋浴的舒服与畅快刻画得入木三分。

④这么美的语言更像是一首诗。(转换成诗的形式)

⑤谁能试着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配乐读),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享受这幸福的一刻。(配乐齐读。)

4、酣畅淋漓的“勺水消暑”结束了,母亲是怎么说的?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一方面,联系上文,用词更加准确,意指需要。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水的渴望程度。)

②告诉学生: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对比阅读。

第四板块:学习“反衬”写法,升华文本主题

1、一个“饿”字浓缩了取水艰辛的苦:一个“饿”字包含了雨中洗澡的乐;一个“饿”字更交杂了勺水消暑的苦与乐。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衬托)

3、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渲染雨中洗澡、勺水消暑的快乐,越能衬托出漫长日子里缺水的苦涩。这种写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4、关于水,作家有太多复杂的情感,苦、乐交织,构成了童年生活的底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乐,也都有苦。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或许这篇文章的书评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出示书评: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虽苦犹乐。只要热爱生活,那么希望永在!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余下内容。

2、学了课文,你肯定对“水”又有了新的认识,请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简短的小文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