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身边取材,更多的为幼儿的生活服务。而时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东西。和幼儿一起探索时钟,会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帮助。这样,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才会对周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时钟的认识是大班年龄段时间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说教,变成知识点的灌输,因此,本次活动在关注幼儿兴趣激发的同时,对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方式也废了些心思,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践操作法:在认识时钟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亲自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幼儿被动听的状态,在互动中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观察、探索比较法:通过带领幼儿欣赏故事,观察钟表,引导幼儿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由幼儿自己总结归纳出钟表最主要的结构和时针、分针的运转特点,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在亲自操作与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法:活动中,从引导幼儿观察钟表开始,发现指针走向,再到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再到认识整点和半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初步感知时针、分针的转动关系。
2.能准确认读整点和半点。
3.懂得遵守时间,建立一日生活的时间观念。
活动准备
1.自制钟表人手一个;视频课件1份:小组操作卡:钟表实物1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钟表,了解钟表的作用。
1.通过故事《喜欢钟表的国王》引出钟表。提问:没有了钟表会发生哪些麻烦的事情?
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和分针。
1.讲述故事第二段。引导幼儿观察钟面结构。
2.播放视频,了解钟面结构。
(1)认识钟表的构成。
提问:钟表上有哪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钟表上有十二个数字,表示时间。是按顺序排列的。
(2)认识时针、分针。
提问:有几根指针?这两根指针有什么不同?它们叫什么名字?
小结:时针短,分针长。
3.教师演示指针行走,发现时针、分针的关系。
提问:你发现谁走的快?
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1个小时。
三、认识整点和半点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
提问:鸟儿应该几点喂食?9点的时候,指针在钟表上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2.观看视频,了解9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3.幼儿自由探索播出10点,11点的钟面。
4.观看课件,对比发现整点的表现特点。
小结:整点的时候,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
5.引导幼儿探索半天的.钟面。
6.观看课件,发现半点的表现特点。
小结:分针走一圈是一个整点,走半圈是半点。当分针指向6时,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
四、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进行操作活动,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1.分组操作:“时间配对”
规则:将时间与图片中的事情进行一一对应。
小结:我们每天要在幼儿园里做很多的事情,只有遵守时间,准时按照时间做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打乱。
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规则:教师出示钟面,幼儿进行认读。
五、延伸活动,结合小朋友即将上小学,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做守时的孩子。
课后反思
《学看表》这次活动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钟表,能区分时针、分针,初步了解两者的运行关系,认识整点、半点,使幼儿懂得遵守时间,建立一日生活的时间观念。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钟面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绘本故事贯穿,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活动目标。
运用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引出课题,很快便吸引的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有12个数字和两根根针,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然后,我引导孩子们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知道长的细的是分针,短的粗的是时针。在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时,教师运用“比赛”游戏,请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一规律。这样,幼儿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在亲自操作与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育也应该回归生活,真正让孩子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最后环节中,教师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每天在幼儿园里做的很多事情,只有遵守时间,准时按照时间做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打乱。为幼儿上小学做准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
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老师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别水倒另一个盆里,并问幼儿水怎么到另一个盆里的?象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瀑布一样,流到另一个盆里)
总结: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5、玩水游戏,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用小瓶子,勺子,瓶盖盛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
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9,游戏.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观察、比较出不同的风。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风的方向。
难点:观察、比较不同的风。
活动准备
风车、扇子、风筝、小盘子、图书、纸张、泡泡水、纸飞机、纸飞镖、羽毛、电风扇、课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 引起兴趣
教师:“谁也看不到我的影子,谁也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时我只摇摇树枝,哗哗哗,有时我要推倒房子,请你猜猜我的名字?”(风)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风儿出现?幼儿探索各种可以起风的方法。
2、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 1 )游戏:《我们会制造风》通过幼儿自由玩风车、吹泡泡、玩纸飞机、纸飞镖等各种活动体验风的方向、风力,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2)探索怎样让风为我们做好事?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的常识,强化幼儿爱护树林,不乱让垃圾的行为。
3、讨论交流。
(1)观察课本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游戏:寻找风吹来的方向
在游戏中感受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我们身上的衣物也会朝另一个方向摆动,寻找户外还有哪些东西告诉我们风来了
(3)教师也可以在电风扇上绑上长纸条,然后改变电风扇方向,再请幼儿观察纸条飘动的方向。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小朋友继续尝试用长纸条在有风的地方找“风”。
教学反思
1、 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 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 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 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 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 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操作活动,体验操作学习的乐趣。
2、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部分数大总数小)。
3、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符号"∧"∨"。
活动重点:
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
活动难点:
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记录的经验,会写数字。
2、每人4颗豆子,3颗花生,2个杯子,分合号"∧"∨":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分豆豆,初步感知3的分解和组成。
(1)教师请幼儿拿3颗分别放到2个盘子里,要求把自己所有不同的方法都记录在纸上。
(2)请1-2位幼儿边看自己的记录,边表达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引导幼几认识分合号(开口表示分开的意思,并上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并在一起的尖头填而总数,分开的两头填写部分数),并提问:你们一共分了几次?3颗豆子分成了几和几?
(3)请其他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
(4)请全体幼儿对照黑板检查自己的记录,看看结果是否一样,提问: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哪种、记录最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
:大家的记录方法都可以,但用数字和分合号的.记录最清楚。
2、分花生,初步感知和发现3的分解与组成的规律。
(1)请幼儿猜测3颗花生放到2个盘子里,会有哪几种分法?
(2)幼儿操作验证白己的猜测,并记录操作结果。
(3)请幼儿边看记录边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的表述结果,直接到幼儿提不出不同的分法。
(4)提问:如果把3颗糖分给两位小朋友吃,会有哪儿种分法?
(5)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教师记录。
3、观察比较黑板上的记录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
(1)师幼共同逐一找出相同的记录,引导幼儿发现3次记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引导幼儿记录结果(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进行记录),发现分解与组成的规律:3分成两份,一共有2种分法,一部分越来越多,另一部分就越来越少,而且总是多1或少1。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总数与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3表示3颗豆子、3颗花生、3颗糖,3是总数;3颗豆子、3颗花生、3颗糖可以分成2颗和1颗,2和1是部分数。部分数1、2和总数3比,你发现了什么?部分数1、2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
4、到活动区尝试分3样其他东西,同时探索2、4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延伸:
结合课堂内容带孩子们到种植角进行种豆豆活动,每个小朋友拿3颗黄豆种子,分别种在两个坑里,看看谁种得又快又准确。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