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2025/10/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 5、 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注意作者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3)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画面采撷了多种美的元素,集美、智慧、永恒三位为一体,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文中有许多描写反映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全员交流,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鼓励上课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充分发言,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更高的效率。】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积累文中语言。

1.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课文5、6、7自然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直接描写画作的5、6、7自然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师:假如中法两国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在宁夏展出,在我们的上课现场展出,由你来担任画作解说员,把这幅画作介绍给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口头练说。

提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可以整体介绍画作,可以介绍画作的部分内容,还可以介绍关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把落脚点放在介绍画作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学到的表达方法观察方法进行运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搜集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有关资料,欣赏画作。

2.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

3.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作业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导入

1、师:阳光明媚,又是新的一天,今天大家觉得心情怎样呀?(预设:开心或沮丧)

师:带上好心情,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你们的想认识的老师。(师提示:从外貌、性格、心中的印象等进行描述)

生举手发言,师据生回答引导写作方法并板书。(预设:直接 侧面 整体 局部等)

【设计意图: 即兴说话练习,在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之中缓解课前紧张气氛,使导入亲切自然。】

2、师过渡: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这些描写方法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

出示课件——蒙娜丽莎图片 ,她是——(预设:蒙娜丽莎)

一生板写名字,点名朗读名字,追问读的心情(预设:惊喜、期待)

3、师导入课题:期待是一种向往,是为了今天的相遇,就让我们走进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补充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生齐读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课件,指名朗读、正音。

交涉 恬静 矜持 悄然流露 难以捉摸

脸颊 颈项 微抿的双唇 微挑的嘴唇

师强调:琢磨与捉摸的区别

2、观察第二组词语,说说这一组词语的特点(预设:肖像描写)

生练习仿说肖像描写的词语

3、书写指导。生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预设:矜)

【设计意图:有目的落实检查细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

四、研读文本,体会写法

(一)整体感知直接描写部分,合作交流内心感受

师过渡:这是一篇——(生:自读课文),那有谁有好的学习建议吗?

预设:生举手朗读课文导语

【设计意图:以生的思想为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师:(赞扬),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的直接描写的部分。出示课件——

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

2.朗读相关段落并谈谈你的感受。

2、生 自学-小组交流感受

3、汇报(预设:直接描写的部分是5、6、7自然段,感受:逼真、神奇、神秘等)

师据生回答适时追问个别语句写法(预设:血液在流动——想象)

4、小结:用导语的一个词来慨括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就是它太有——(魅力)了。师板书魅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中初步感知画面魅力,小组交流中加深彼此的感受能力】

(二)研读重点语句,学习写作顺序

过渡: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具体感受一下画作的美丽?

出示课件:课文是怎样介绍《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呢?请指出作者介绍的顺序。

师:近了、更近了,我终于和她面对面了引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了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1、感受画面的整体。

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强调“脸颊、黑发、眼神、嘴唇、颈项”的描写,感受画面的逼真。

生概括画面效果,选词补充板书。(预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研读中点语句,适时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一生朗读课件文字,谈谈作者的介绍顺序。(预设:从上到下)

3、浏览整个第5段并结合画面,谈谈作者的介绍顺序。(预设:由远及近、整体到局部),师据生回答出示课件及板书

4、结合画面,指导朗读第5节,体会作者介绍顺序。

【设计意图:给予学法指导,注重对作者写法顺序的引导,一点到面,图文并举,以达到突破重点】

(二)聚焦“微笑”

过渡: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感受,从作者的多角度观察上,我们初步感受到“画” 的魅力,其实这幅画的魅力真正在哪呢?

1、点名一生读相关的语句,追问作者的写法——想象

2、引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这是怎样的微笑?(预设:神秘、难以捉摸、耐人寻味)

3、师小结:作者就用了“特写”的镜头聚焦到这个微笑?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微笑的资料介绍吧。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品读语句,聚焦重点“微笑”,体会作者特写之功效】

4、小组合作仿句练习。阅读关于“微笑”的文字资料,生联系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说话

师再次强调写法,引导体会肖像描写秘诀一:点晴之笔,指导写作

【设计意图:从学情出发,以小组合作方式练习仿句,扩大全体学生的参与范围,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最后点明点晴之笔,为写作做好导航】

5、介绍达芬奇,并用“您真 ”说话。(预设:技艺高超、艺术精湛)

6、配乐朗读重点语句,再次感受微笑的魅力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加深感受,情感得以升华。】

7、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并补充板书(预设:微笑)

师引读,这神秘的微笑就是达芬奇凭借着他的——(生读)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三)体会“生命力”

过渡:出示课件——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生用一个词语概括。(预设:生命力),作者用什么方法体现这生命力?(预设:想象),出示:这使使得蒙娜丽莎更加( )。预设(美丽动人)

师小结:以上是我们从直接介绍画作中感受到画面的`魅力,这直接描写也叫(预设:正面描写)。

师生对照插图,回顾作者的介绍顺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层次分明,使人物形象鲜明)。

【设计意图:图文并举,回顾作者的介绍顺序,体会写作的作用,服务于写作。】

(四)感受“等待”的魅力所在

过渡:出示课件——质疑:课文以介绍《蒙娜丽莎》为写作目的,为什么还要写大家排队等候欣赏画像的情景呢?(预设:衬托)补充板书:等待 衬托

1、引出侧面描写,出示要求——在作者1-4自然节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蒙娜丽莎》的魅力?(抓关键词)

生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画面的魅力,体会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2、师小结:不仅从作者具体描写中感受画的神奇,还能从人们的等待中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难怪作者在最后激动地说——“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创情景师生齐读,并板书:灵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

质疑课题,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约”字呢?

生举手发言

师点明是心灵之约,并出示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

【设计意图:质疑解疑,拓展思维,上升对文本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六、课堂总结

1、生谈收获

2、师生欣赏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关注课文另一幅插图《最后的晚餐》

【设计意图:欣赏艺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 搜集《最后的晚餐》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

2、 课后运用本节课的观察方法介绍《蒙娜丽莎》,或选择其他的画作,可以是达·芬奇的画作,也可以我们喜欢的。

3、 艺术小组的同学可以收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这三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 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河县武桥镇路西小学 白国静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篇3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板书:

蒙娜丽莎

2、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

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⑴ 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

(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

(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⑵ 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⑶ 引入资料: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⑷ 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⑸ 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⑴ 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⑵ 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⑶ 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

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培养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

3、培养欣赏名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中外名家所演奏曲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二、介绍达·芬奇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地方,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山坡上有葡萄园,山谷里耸立着四季常绿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构成了一曲欢快悦耳的音乐。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逐渐敏锐和丰富起来。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⑴ 笑得有时觉得舒畅温柔。

⑵ 有时又觉得严肃、安详。

⑶ 有时略含哀伤。

⑷ 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2、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分析:

读课文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

四、深入分析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

(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

2、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3、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感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单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而没有身后的背景作为陪衬,那《蒙娜丽莎》还会有多少神秘感?

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

五、拓展延伸

1、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当时宣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3、《蒙》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以一个年轻女性温雅的微笑,揭开人性觉醒的旗帜,赞美生命的可爱。集中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热情地讴歌美与人生。

【板书】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