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2025/10/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启发创作:

(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7、小结。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

感知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开展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2)学生学着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包括:根据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组织、选择材料,根据材料开展科学探究。

2.知识与技能:

1)知识:知道电可以转变成光;知道简单电路所需的基本元件。

2)技能:能根据探究需要选择材料;能动手拼装简单电路;能画出简单电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2)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

3)学生乐于合作学习,乐于交流。

4)学生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学生分组拼装电路。

2.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漂亮的灯饰,霓虹灯拼出的各种图案,在讲台桌上展示,或定在刨木板上展示。

2.物品超市:简单电路的基本元件分类装好,贴好标签。

3.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备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好看吗?(老师指着讲台上的各种漂亮的.灯笼,黑板周围挂着满天星。)

2.可惜同学们桌上的小灯笼都不亮,要亮起来多漂亮啊,你们能设法让小灯笼亮起来吗?

3.要想使小灯笼亮起来,你得首先知道需要哪些器材。

二、尝试实验,开展探究 (20分钟)

1.互相商量一下要些什么器材。

2.由组长统一到物品超市来挑选:

1)一种最好只选一件;

2)各组要团结协作;

3)还需要器材可以再选。

3.学生分组练习。

4. 给灯亮的同学发奖!

5.说说你是怎么组装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不同的组装方法。)

6.请你把组装的方法画在纸上告诉老师。

7.比一比谁画得好,发给奖品。

8.说说他们组装方法的相同的地方。

9.强调组装电路的方法。

10.给说得好的同学发奖。

11.尝试一下别的方法能使灯亮起来吗?不知道装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三、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尝试

1.这小灯笼老是亮着,挺耗电的,要能控制他多好啊!你有办法吗?大家试试。组长可以再来选材料。

2.请你讲讲你的方法,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

3.鼓掌表扬。

4.大家再试试。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你见过哪些开关?

2.老师演示声控开关,给学生展示各种开关样品,延伸到楼道的触摸开关、家用的遥控开关。

3.请你想想还可以设计哪些开关?

4.给有创意的学生发奖。

5.你见过哪些电池?

6.用完后人们是怎样处理的?

7.电池污染严重,能不能设计出没有污染的电池。

8.发奖。

9.让我们在课后来设计一个电池回收装置吧。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篇3

预设活动目标:

1、利用科学小窍门解决幼儿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清洁难题,培养幼儿少用化学洗涤用品的习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培养幼儿有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活动准备:

有污垢的茶杯若干;脏的酱油瓶若干;脏的煤气炉一个;有腥味的碟子和碗若干;盐、醋、果皮、牙膏、鸡蛋壳若干(分别用盒子装起来分成三份);幼儿人手一小张废报纸;教师用的大记录表和油性笔以及幼儿人手一张小记录表和一支蜡笔;欢快的音乐;录音机;

预设活动过程:

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进入活动室内。(以儿歌的形式进入)

准备工作:

1、教师和幼儿打扮成搞清洁的'样子。(教师穿围裙、戴手套;幼儿穿围裙)

2、“昨天客人来了,屋子还没有收拾好,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收拾一下,把要清洗的分类放在桌子上。”“好,现在开始!”请幼儿帮忙收拾屋子里的脏东西,找出后把物品分类放到桌子面上。(配班播放欢快的音乐)

3、(配班教师帮忙把三盆温水放在桌子上)再请幼儿说说这些东西什么地方脏了,平时在家妈妈是如何把它们洗干净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的第一部分,让幼儿知道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

5、教师讲出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然后出示并介绍新型的生活清洁用品――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如果我们的洗涤用品用多了,就会对我们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昨天老师在上网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洗涤用品还有很多环保的生活清洁用品也可以把物品洗干净,你们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有盐、有醋、有牙膏、还有果皮和鸡蛋壳呢”)

6、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再结合实物讲解实验的记录方法。(“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盐除了可以炒菜,醋可以吃,牙膏可以刷牙等还可以清洁呢,还有果皮鸡蛋壳等废物也可以用来清洁呢!你说奇怪不奇怪?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当中哪些可以清洁茶杯的污垢?哪些可以清洁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在介绍时边手指记录表边结合实物讲解。配班老师把盐等的物品都放在三张桌子上。

7、让幼儿手拿小记录表自由选择先后进行实验,利用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等物品清洁茶杯、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

8、教师从幼儿的实验结果中总结三个实验的结果。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发现有什么东西能把茶杯的污垢洗干净?”(酱油瓶、煤气炉同上)教师用笔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

9、教师再引入课件的第二部分内容,使幼儿认识更多的生活清洁小窍门的知识。(“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些生活小窍门外,还有更多的清洁小窍门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0、你刚才认识了多少种清洁的小窍门,你能说说吗?让幼儿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你们刚才认识了什么清洁的小窍门呢?你能说说吗?好,让我们一起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吧!)

活动延伸:

以课件中纸皮可以擦亮玻璃的例子,让幼儿尝试结束活动,并让幼儿帮忙收拾干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废报纸擦亮玻璃是否会成功?那现在请各个小朋友每人取一小张废报纸来试试啦!)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到两种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这一研究主题,启发学生对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一)认识材料

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

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

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

(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3)把无法确定的物品序号写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乐响起时,整理好材料,准备发言。

4.分发材料,小组分类、记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给常见的14种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分类中体会同种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点,感受材料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三、研讨

1.我们把物品分成了哪几类?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适时指导: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乐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师简单介绍纤维)。

2.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纤维——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组讨论后开展全班交流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对物品的分类结果及材料特点的描述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3.小结: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属、木头、陶瓷、玻璃、纤维、橡胶等单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先参与分类的活动,后对各种材料的特点进行讨论,从中体会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而意识到人们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过课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学生讲述人们常常要将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来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

橡胶纤维木头

陶瓷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