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

2025/10/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近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平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2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

二、学习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课前准备】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海陆面积比例教师组织实验,总结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引发关于水球和地球的争论小组讨论陆地的分布教师指图讲解大陆、岛、群岛、半岛、大洲的概念找图落实七大洲的分布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指图落实大洲位置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四大洋的分布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指图落实大洋位置把七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巩固大洲大洋分布组织小组活动,在地图上找答案地图大发现如何才能把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记住,自己的方法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七大洲的轮廓用最简多边行表示讲解拼图游戏的方法拼图游戏,灵活记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前面借助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活动)一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另一学生闭目,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睁开眼睛看自己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上,分别在黑板上陆地或海洋的下面划“正”字的一笔。重复此实验10次以上,分别加和所指到陆地和海洋的次数。教师引导:大家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预答: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海洋占70%,陆地占30%。教师过度:我们从地球仪上观察到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我们在从地图上观察一下。

教师引导读图:首先从南北半球地图上看,估计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再从东西半球地图上看,估计东西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还有一种半球的划分,最后从陆半球和水半球的地图上看,估计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

教师总结:

半球的划分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西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水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是否可以说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呢?我们在从地球卫星照片上看看。教师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到,海洋面积明显大于陆地面积。教师过度:眼见不是很确定,我们再听听世界上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是如何描绘他所看到的地球。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教师小结:人们经过对各方面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陆地表面积+海洋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9%+71%=100%教师过渡:刚刚我们认识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这个结论,从观察地球仪到观察各种地图,再到看卫星照片和统计数据,经过20分钟的时间,但整个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却是怎样的?请大家读一下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教师引导: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辛的。好不容易才认清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的面貌,要不要把“地球”该改名叫“水球”呢?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无论地球还是水球,我们的家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