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荔枝》教学设计

2025/10/2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荔枝》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荔枝》教学设计 篇1

案例:

学生顺利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课后的一个选做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

习作课上,我问他们:你们为妈妈洗脚,妈妈有什么反映?教室里热闹起来,他们兴奋地说起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

我给妈妈洗脚,我妈妈特别高兴,说我长大了。

我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直夸我懂事了!。

我给妈妈洗脚,觉得她皮肤是那么的苍老,我感觉妈妈太累了!。

我妈妈昨天干活累了,我给她洗脚,妈妈问我怎么想到的,我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同学说。

我一听,有趣,就问他:***妈很失望吗?

他说:我以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可没想到我妈妈还是很高兴。

这时我瞅住时机,继续对他发问道:既然母亲知道这个是你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的,那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呀!

是这样的。别的同学插嘴说,我妈妈也是这样的。我还问妈妈为什么明知儿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那样做的,她却依然很高兴,我妈妈说,做母亲的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母爱。

教室里又沉默了下来。我很欣慰,孩子们终于真切地理解了母爱,我说:是的,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们高兴母亲就高兴,你们的孝心,哪怕是被动的孝心都会让母亲很高兴。母亲的爱天天如此,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

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埋头写起来,一篇篇优秀的日记便交到了我的手里。

反思: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回顾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阅读文本,认识母爱。原定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母爱,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爱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让他们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此结束,似乎也不能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是多么遗憾!

二、创设情景,感受母爱。我根据学生的困惑让他们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们很懂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同文中的母亲一样会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可是孩子们往往忽视,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许多学生也理解了做母亲的辛苦,当学生看到母亲赞许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们对母爱的感受深了一层。

三、实践中获得真知,理解母爱。学生亲身感受了母爱,再回到文本,他们发现原来母爱就是这样的,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原来的困惑消失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亲。这样的理解就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解释,而是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认同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孩子们心中深出的共鸣。

四、凭借语言,赞美母爱。如果在学生理解了母爱后,就此打住,那么,这将是不伦不类的课,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进益会很小。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依凭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一步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依凭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作文来自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幸福地赞美着自己的母亲。

《荔枝》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内容,体会儿子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体会浓厚的亲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文章重点语句。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回忆与母亲之间最感人的一件事,写成文章或者邀请几位学生的母亲到场,讲一讲与母亲的动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母爱的名言、诗歌、文章。"母爱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歌颂的主题,你还记得哪一些有关描写母爱的文章、诗歌或者名言、歌曲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2、文章《秋天的怀念》、《鲁本的秘密》描写动物母爱的《麻雀》,诗歌《游子吟》,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常回家看看》、《妈妈的吻》、《大海啊,母亲》等。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荔枝》。板书题目:荔枝

二、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工作(1)熟读课文(2)会写课后生字。:考虑:文章以荔枝为题目,是不是主要在写荔枝?你认为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读后可以找好朋友一起讨论问题。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2、师:文章主要不是写荔枝,但处处又围绕荔枝在写,荔枝成了文章的写作线索。那么文章围绕荔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第一次请母亲吃荔枝;多年来母亲把大的荔枝留给我;母亲临死前把荔枝给孙子吃。

从这几件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母亲疼爱儿子和孙子;儿子关心孝敬母亲,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3、文章几次详细描写了荔枝?划出来读、背。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深情

分组朗读课文;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可作示范;指明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二、理清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

师:文章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如果说以荔枝为线索是一条明线,那么文章的一条暗线是什么呢?(学生可讨论)——母子之间的感情。

三、利用补白,引起共鸣

课文结尾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嘎然而止,语句平淡而又回味无穷,你们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饱满的情感与无尽的诉说,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作者也再也看不见母亲了,表明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

四、课外拓展,积累运用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背下来。

2、了解母亲节的来历。

3、创作歌颂母亲的诗歌。

五、作业:

1、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吃的东西,亲手送给她,观察她的动作、神态,认真听她说了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

《荔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小品的一般特点。

2、分析本文综合运用引资料、插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3、认识科学小品的文学美;丰富科学知识,了解普通物品中的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文学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交流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都吃过荔枝吧!味道怎样想必大家都能用“甜”或“又酸又甜”等词来形容,有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一番介绍吗?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荔枝。问2:他说得准确吗?为什么?(展示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1、明确:

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颜色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对问

3: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荔枝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不够准确。学生自主讨论探究

学生回答:扣住说明文单元要求,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进行一次轻松的检验。调动原有的积累,让说得好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注释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主动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外部形态外壳:块状裂片、粗糙颜色:深红色、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内部结构内膜:白、薄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无核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生长产地我国习性喜温暖问

4: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作用: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作用: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作用: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作用: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问5:用了哪些典故?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比喻句:

问6:有何作用?

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②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问7:总观全文,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讨论探究学生参照注释:答案可能为:1还引了不少诗文,如《荔枝图序》如《咏荔枝膜》如《过华清宫绝句》如《惠州一绝》

2运用典故

①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②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③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3比喻

①绛囊、红星、珊瑚珠

②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后文品味语言作准备。

四、归纳总结:

五、品味语言:

六、作业

(一)说明顺序: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配插图、列数字、引资料等问

7: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小品的一般特点)明确:

①科学的准确性

②文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学生活动学生分别找出相应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如用语准确,有分寸;增加对荔枝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点趣味……写一篇介绍某种水果的说明文。上升一些理性认识附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10)生态(主)(次)第二部分(11—14)生产产地我国二千多年果谱十三种三十二个品种移植成都、福建生长北限产销大力发展满足需要实虚二段形态(表)(里)三段果实一段引子存疑探讨激起兴趣外壳粗糙有龟裂片颜色深红或紫色果实蒂部大顶端小心脏形卵圆形大小轻重挂化壳膜白色薄膜果肉白色半透明甜微酸贮运不耐贮藏不利运输果核长圆光滑棕褐色果花二月、四月绿白色小、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在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脉络,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对说明语言的感知能力,领悟科普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可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说明文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自主学生为主,以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类容和脉络,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引导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其香淡雅,其色绚烂,其味鲜美,千百年来,达官显贵一直对它推崇备至。《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祖璋写的《兰州六月荔枝丹》。(老师板体)

1,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生态结构怎样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呢?哪一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发言。(学生自由发言)

2,《兰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透露出本文的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参考:

(1)这是一篇说明文。

(2)介绍荔枝的产地是兰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7月);鲜果的颜色。这个题目一句话就讲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

(3)文章题目引用诗句富有文采

3,那么这类富有文学性的说明文是什么体裁呢?(多媒体显示)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4,文章的作者是谁呢?(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是我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语》、《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

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默读课文,明确课文当中生字生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1,正音:

紫绡酪龟裂粗糙绛囊贮藏

萌蘖雌雄瓢醴缯

2,解词:

龟裂幅员劳民伤财不了了之逼真

绚丽渣滓造化因地制宜

(三)认真研读课文,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

1,文中写到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点?用图表示出来,各组拿出最佳结果。

2,依据课文,每个同学画出心目中的荔枝形象,评出最好的在班里展示。思考并讨论。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能画得这么逼真?

参考:

(1)说明顺序的恰当安排。

(2)注意古代史料的引用。

(3)纠正了有关历史资料中的()误。

(4)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把全班分为四组各讨论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完整。)

要点:

(1)说明顺序。

由主到次: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由外到内:说明果实时,根据荔枝的结构特点。

壳—膜—肉(假种皮)一核(种子)

观察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点时,按照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

其他顺序:设疑—解疑—建议;过去—现在—将来等等。

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

迅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在写说明文是应如何安排说明顺序?

参考:

1,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

2,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惟一的,更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好几种顺序配合交织在一起。

3,顺序应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

4,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

(2)史料的引用(略)

(3)文章在介绍荔枝有关知识时,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文体要求,这表现在使用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数字(确数或概数)来说明问题等方面。也表现在既重视引用古代诗文作依据,又注意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如举例出白居易文不确、不妥的地方及原因。

“壳如红缯”:之所以说壳如光滑的丝绸是由于作者仅着眼于二者颜色相似,用的是比喻手法。但事实上荔枝壳是粗糙的。

“膜如紫绡”:这个错误是由于观察不细造成的。

“瓢肉莹白如冰雪”:瓢肉实为假种皮,这是当时科学水平限制导致的错误。

(4)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等。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荔枝的生产、培植情况,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求实精神,同时使我们受到美得熏陶。

(五)作业设计。

课下人人动手,依据课文结构独立设计一幅形象的荔枝知识图谱。

教学反思

在科学实践中,我发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层层深入地解决提出的问题,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引导,使课文结构较清晰易于学生把握。把板书放在第一课时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第二课时进行交流论辩,这个课堂设计达到了使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预期效果。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改理念,在教室的引导过程中,做到了重点突出,又兼顾了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荔枝》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 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

生长产地我国

(次)习性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雨的形成过程。

2,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 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六、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5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总之,这是一篇介绍荔枝知识的科技小品。既有丰富的知识、很强的科学性,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

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采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德说明顺序。从总体上看,主要介绍荔枝过时的形体特征,次要介绍它的生产情况。在说明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引用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更加清楚具体,使文章趣味盎然而富有文采。本文在引用上更有它自己的特色:一是引用古诗确定全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二是引用的诗文多带比喻,能很好地说明荔枝的主要特征。三是引用资料,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本文在运用引用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说明、举例说明、数字说明等多种说明方法。

就这一课,我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计算机38班(高一)。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

之后,情况差不多,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但幼师班的课堂纪律要好些,计算机班有几个男生讲小话。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大。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备学生,需要临场发挥,需要教学机智!

如原本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准备由荔枝实物激发学生兴趣

(为此,我特意到市场买了荔枝),带出我的问题,由此让学生来比较介绍,然后再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职校的学生很调皮,同时,他们也是抱着一种玩笑的态度,见到有吃的东西,都来抢着吃,结果三颗荔枝还没有完成使命就进了学生的肚子,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活跃气氛的作用,几个平时打瞌睡的男生也兴奋了一节课。幸亏我还准备了几幅荔枝图片,可以代替荔枝实物。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吴雅琪同学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把她对荔枝的了解及对荔枝的疑问和盘托出。于是,为了答疑就直接进入了课文内容,而把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不过,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已经预习了一节课,一些问题也断断续续地解决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应该把“写作题”放在课内完成。写作题是:运用四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先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再用五分钟的时间分享学生的作品,当场点评。当然由于时间的问题,未能在课堂内完成写作训练。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上完一节课也反思,不过总是大致想想,很难得细细致致的去考虑、记录。所以教了十来年的书,总也没有进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发觉是如此平淡无味。颇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