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菱形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菱形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活动1:课题引入
思考: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可以通过折叠、裁剪等方法如何得到一个菱形?
答案:教师演示,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就会得到菱形。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课题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菱形?什么样的图形叫菱形?
活动2:认识菱形
1.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菱形耳环、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自动收缩门、操场上地砖拼成的图案。
2.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入菱形的定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菱形性质的探究
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
学生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根据图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
2.探究菱形的性质:(分组讨论:菱形具有哪些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3.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命题: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
求证:(1)AB=BC=CD=DA
(2)AC⊥BD,
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
【设计意图】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进一步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的必要性,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逻辑推理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此外,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探求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活动4:菱形性质的运用
练一练: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BAD=60度,则∠ABD=__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
4、菱形ABCD中,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5cm,AO=4cm,求两对角线AC、BD的长。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活动5:菱形的面积
5、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的结论引入讨论菱形的面积公式。
生活中的数学:
例1: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为80m,∠ABC=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答出可以用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4倍来求.此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菱形的面积也可以由两条对角线的长求出,即用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求菱形的面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菱形性质的应用,巩固了菱形性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DH⊥AB于H.求DH的长.
【分析过程】由菱形性质及AC=8cm,BD=6cm,易得菱形边长AB=5cm.又DH⊥AB于H,这样可由S△ABD=S菱形ABCD得到AB·DH=AC·BD,从而可求线段DH的长,即DH=AC·BD/AB=×8×6/5=24/5(cm).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答过程应在师生共同分析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对仍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适当帮助,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6:课堂小结
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有哪些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
活动7:作业布置
1、在A4纸上画出菱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2、教材:P60页第5题P61页第11题
活动8:利用希沃的课堂活动制作分组PK小游戏,课间或课后学生积极参与,在玩中学,复习本节课“菱形的性质”。
板书设计: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并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
S菱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教学设计 篇2
菱形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菱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二块,分给第一个小猴子一块。第二个小猴子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二个小猴子两块。第三个小猴子更贪,它抢着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三个小猴子四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分别把三张一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
再把平均分成两份的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平均分成四份的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把平均分成八份的将其中的四份涂上颜色。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五、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六、评价质疑拓展
1、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那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左往右看。
从右往左看,它的分子分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就是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也是分数大小不变)。
4、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
七、检测示答纠错
1、理解性的练习
2、判断、说理练习
3、在下面()内填上合适的数。
八、回顾总结评价
九、作业
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菱形教学设计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认识图形,不但是为了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通过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图形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拼图游戏,感知菱形的多种拼法。
2、发展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激发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能区分菱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活动准备
1、菱形泡棉每人三个。
2、教师展示图片(三角型拼成的小鱼、圆形拼成的毛毛虫、方型拼成的机器人)。
3、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人手一个图形;教师用大菱形图形三个
4、每组一张操作图,水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三个大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2、图形娃娃找朋友(分类计数)
(二)出示图片(小鱼、毛毛虫、机器人)
1、教师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图形娃娃觉得小朋友真是聪明,所以它们还为我们带来了新朋友,看,它们是谁?”
2、师:谁来告诉我它们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呢?
(三)介绍新朋友——菱形
1、(教师出示菱形)看,图形乐园里来了位新朋友,这是什么图形?
2、我和菱形娃娃做游戏
1)听口令找朋友(如:3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等)
2)用3个菱形来尝试拼图。
3、幼儿每人从篓框里拿出三个相同颜色的菱形,自由操作菱形娃娃。
4、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自己拼的成果,并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其余幼儿将自己的'结果粘贴在每组的纸上。教师展示其中一组结果,请幼儿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
5、幼儿将拼图展示给客人老师,并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
(四)延伸活动:
1、教师出示操作图,请幼儿根据图上的形状用菱形去拼(按组进行),并且请组里的一位幼儿进行记录。
2、巡回指导幼儿拼图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