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1
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理念来自“做中学”。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学会语言的学习、也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流动的空气》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的学习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并且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三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无形的事物,也要借助有形物体把它表现出来,例如:风,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才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与表达。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分为了两个层次,原因也是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第一个层次是体验,通过自身的感受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第二个层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借助香产生的烟流动的路线,了解形成风时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的流动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界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不提压力这个词)。这样,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亲眼的观察,亲自的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风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式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主题:空气流动形成风,来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逐步深入,认识风的形成。第一,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第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差别促使它流动而形成的,分散了教学难点。这种探究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
2、氮气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医疗、麻醉;超导材料性质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3、稀有气体: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氦);医疗麻醉(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授课人
王丽辉
学校
大庆市
第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
【分析讨论】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体验化学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