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5/10/2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风波教学设计 篇1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定风波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 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 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 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

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 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 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 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习

将《定风波》改写成一篇散文。

定风波教学设计 篇3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定风波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交流、检查

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 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

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课后反思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