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现代诗教学设计

2025/10/2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现代诗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他的诗清新、美好,既有情感特色,又有人生哲理。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的俄国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共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设计理念: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朗读、自学第一首诗时,教师可随机点拨学生理解“平坦、崎岖”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那些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3、教授学生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并在教师指导学第一首诗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首诗。

教具准备:画好的小河、大山、燕子、劲竹、笑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介绍现代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现代诗二首》,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写作手法上多运用修辞。像1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等等,作者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美好、欢乐。

2、介绍学法:对于现代诗,我们怎样学习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步,多想像,想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3、介绍作者:下面我们来学习汪国真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关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配乐多种形式品读诗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1、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乐声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配乐读。

3、两人搭配读。

4、接龙读。(每人读一大句)

三、交流诗人的生活态度。

同学们读得很精彩,诗中写了哪几种方式的生活?(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1、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小河图)

2、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大山图)

3、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贴燕子图、劲竹图)

总结: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这就是我们火热的生活。(板书:火热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微笑、乐观、积极……)(贴笑脸图)

四、请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面对不幸,积极进取的人呢?

(1意外中失去双臂的书法家和志刚;2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通过自学成为了硕士、作家;3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美国残疾人霍金,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4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成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5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第九交响曲》……还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走向了成功。

五、写格言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请你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我们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格言:

人生格言:A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

B你给生活一缕阳光,生活会还你一个太阳。

C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

3、写完,配乐朗读。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仿写诗文。(大屏幕出示仿写例文)

仿写例文: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生活报我以滋润吗?我是一泓永不断流的清泉,温柔清冽。

生活报我以干涩吗?我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绽放四季。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是一罐刚出炉的蜂蜜,甜蜜在心。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云朵站在天际。

六、在歌声中结束本诗的学习(歌曲: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谭辉军|谢若琳))

七配乐朗读第一、二诗,自学第二首诗。

1、了解诗人写诗背景。

2、了解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