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5/10/3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

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

(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

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哪个词可以体现出来?(跳舞)

②此时的洪水跳的可不是优雅的舞蹈,而是——死亡之舞。

③像这样的拟人句,文中还有哪些?(学生交流)

3、师小结:是呀,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齐读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4、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人们需要做的是什么?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形?(逃生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此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而这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呢?(自由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四、课后思考

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难点)

一、衔接导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二、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27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2、交流: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对比村民的反应,体会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老汉说话简短有力,为了能让群众快速地脱离洪水,老汉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组织群众有序地撤离。指导朗读:三个短句,读得坚定、干脆、有力。)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党员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老汉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恼火)

②这个小伙子是谁?(老汉的儿子)你是从哪儿得知的?(课文最后)他像一座山一样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父爱如山)

3、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归纳:临危不惧、坚定果断、舍己为人、不徇私情……)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的语气读出老支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的气概吧!(学生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4、指名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配乐)

(1)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巧设悬念)

(2)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课文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小结: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指名答)

小结:(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

(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小结: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指名读第4~6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答)

(2)师: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读、齐读,同桌讨论)

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学生自由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需要幽雅甜香的丁香;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可爱芬芳的品格,这一层面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而对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一句话,学生却很难读懂。因此,我从课后“阅读链接”着手,先让学生理解感悟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再通过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与学生一起研读,从而明白了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这一深层次的含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词。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边防军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之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词。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边防军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学生与老师……可是,你们听过这样的对话吗?太阳与士兵的对话。(板书课题)

2、指名读学习链接,了解“东方第一哨”。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太阳与“东方第一哨”的士兵对话吧!

二、初读对话,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音,读通顺。

(2)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交流。

(1)学生自由报,教师根据情况而讲课。

(2)课文共三次对话。

第一次写国旗与太阳一起升起来,第二次写战士们修整升旗场,第三次写战士们无论寒暑都坚守岗位。

三、再读对话,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

无论那次对话都看出战士们对祖国的忠诚。

2、在学生边说边读理解时又指导学生读。

3、分开角色读。

四、感情升华

学过课文之后,你觉得这些战士们怎样?(在那生活很苦,但他们心中有祖国,所以不怕苦,我们不很不对他们敬佩……)如果让你们给他们写封信,你会给他们写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五、作业

给“英雄的东方第一哨”的战士们写封信,来表达你们的敬佩之心。

关于“东方第一哨”的材料

中国版图的最东端,东经135.05度,北纬48.27度,有一个被人们称为“东方第一哨”的乌苏镇哨所,这里常年驻守着祖国忠诚的士兵。夏至那天,2点17分太阳就会升起,这里的战友是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

“东方第一哨”在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与俄罗斯的卡杂克维赤沃镇一水之隔,是祖国最东端的哨所。

“出门是荒山,镇上无人烟,夏天蚊蜢咬,冬天雪封山。”这是战友陆海龙念给我们的顺口溜。 “当兵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在“东方第一哨”当东方第一兵的机会,不是每个当兵的人都有。”这是班长张培军说给我的心里话。

“爱国爱哨,面对艰苦我欢笑;尽心尽力,祖国安宁我光荣。”这是战友们共同的誓言。

在哨所前,战友们竖起了一根旗杆,每天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全哨所有的战友就在这里举行升国旗仪式,并唱着著名军旅诗人胡世宗写的那首豪迈的歌:“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每天,当星星月亮悄悄地隐没,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朝阳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就这个时刻,绝不会错,太阳肯定从我的头上走过。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