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二、活动准备:1. 乐曲:《采茶扑蝶》2. 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扑蝶》,说说听完之后的感觉。2.结合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4.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如蝴蝶飞得高,蝴蝶停下来,蝴蝶有飞走了等)5.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
音乐活动设计:懒惰虫和勤快人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歌唱中的弱起节奏。
2、借助歌唱,动作表演和人际交流,体验和表现歌曲中的幽默。
3、大胆仿编歌词,产生对“懒惰虫”的否定情绪,知道要做勤劳的孩子。
活动准备:歌曲的图谱、一些幼儿劳动的图片若干、歌名
活动重点:能用诙谐有趣的的情绪、动作表现歌曲
活动难点:根据歌词内容能用不同情绪、节奏等表现歌曲。
活动过程:
一、进场律动《赶小鸟》——入座律动
二、创设情境,引出懒惰虫的形象。(布置好乱糟糟的场景)
师:这是怎么了?伸出我们勤快的小手,来整理一下吧!
这里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了呢?一定有个懒惰虫,让我来找找吧!
二、幼儿初步感受歌曲。
1、教师清唱二遍,边唱边逐个指点幼儿,点到最后一幼儿问:“你是不是懒惰虫?”
2、引出歌曲的图谱。
师:看来这个懒惰虫不是你们,那是谁呢?她藏在哪里呢?……哦,找到了,原来在这里呢!
三、看图谱学唱歌曲
1、出示图谱,清唱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歌声回应)
2、我再来唱一遍,你们仔细听一听,然后告诉我听了这首歌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用肢体语言,边唱边表演有趣的动作)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听了这歌,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有点滑稽、好笑、幽默、有趣)
3、幼儿看图谱学唱
4、看谱慢速唱一遍(懒惰虫很懒,我们唱懒惰虫的时候应该快些还是慢些呢)
5、边表演边唱,选择幼儿自己创造的动作来演(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这个懒惰虫吧!)
四、学习创编歌词:
1、提问:你是懒惰虫吗?那你在家会帮爸爸妈妈做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
2、尝试创编第二段:我是勤快人
(教师选择幼儿的一种回答,出示图谱)
看图谱跟唱:
师:刚才×××说,她会洗手帕,我觉得她是个勤快的人,我要来唱唱最这个勤快人。
×××小朋友还会扫地,我们也来唱一唱会扫地的勤快人吧。
边动作边唱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做一做这些勤快人吧。
3、幼儿创编、表演
师:除了洗衣服、扫地,你还会做些什么?让幼儿尝试把说的唱进歌曲里。
●选一名幼儿尝试:我会擦桌子,我会擦桌子,我把桌子擦干净。(我会自己擦桌子)
●你还会做什么能干的事,直接把它唱出来吧(个别幼儿——集体跟学——上来表演)
五、完整歌唱,用不同情绪、动作表现歌曲。
1、大家可真能干,本来这首歌是唱懒惰虫的,我们又给它编了第二段“勤快人”,那我们就把这首歌取个《懒惰虫和勤快人》的名字吧(出示歌名)
2、一起把两段连起来唱一唱,随琴声完整唱一遍。
懒惰虫和勤快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我们怎么样唱才能表现出他们的不一样呢?(懒惰虫:唱的慢一些,懒散一些、滑稽一些;勤快人:唱的快些、有力些、高兴点)
3、集体表演:
(1)要求前奏做简单的动作,随音乐一起表演(提示: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第二段根据要求动作做)
(2)继续游戏:教师用动作告诉幼儿第二段唱什么。
(3)邀请爸爸妈妈、客人老师一起表演。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名称:摇篮曲(音乐欣赏)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布娃娃(可让幼儿自带)每人一个,大娃娃和大摇篮各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2、《舒伯特的摇篮曲》录音磁带、录音机,录好的哭声
3、碰铃一副。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哭声录音,引出娃娃,讲述有关情节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欣赏欲望。)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在什么里呢?(摇篮)她躺在摇篮里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 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 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请配班教师用适当的力度敲碰铃,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哼唱,边做哄娃娃的动作。
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 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提示:
1、 如果教师感觉每人带一个娃娃有困难,可以让幼儿两两接伴,一人扮演妈妈(爸爸),一人扮演孩子,用小椅子当摇篮,通过亲自哄拍小朋友感受歌曲的性质。
2、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午睡时给幼儿播放摇篮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也增强了午睡环境的温馨。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比较等方法为乐曲匹配合适的乐器。
2、学会在图谱和口令的暗示下,为乐曲伴奏。
3、在闯关游戏的情境中大胆演奏,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欣赏过“超级玛丽”的电玩游戏并会随乐律动游戏。
2、物质准备:相关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碰铃各8套,大鼓一套。
【活动过程】
一、随乐进行超级玛丽的律动游戏,再次感受游戏情节的乐趣。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玩了个超级玛丽的游戏,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继续闯关,小玛丽们准备好了吗?(随音乐闯关)
二、看图谱分角色再次表演游戏情节。
l、总结图谱与身体律动的关联,整理玛丽闯关的路线。
提问:刚刚我们闯关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路线走的呢?这边遇到了谁?遇到毒蘑菇怎么办呢?一起跟图谱说第一行节奏?
师:遇到乌龟为什么不能动?接下来是怎么走呢?遇到了一颗大蘑菇怎么做?
2、看图谱,分角色表演动作。
师:下面请你们分工合作,请这对做走的动作,这对做跳的动作,还有一对做吃蘑菇慢慢长大。
三、探索为乐曲匹配合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行间关演奏游戏。
师:太棒了,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赢得了三种武器,看,分别是小铃、铃鼓和圆舞板。
讨论:教师示范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请幼儿讨论那种乐器可以用来表示走,遇到蘑菇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武器,吃一个蘑菇慢慢长大可以用什么呢?
请幼儿将自己的讨论结果上来试一试。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选择一样的乐器的宝贝坐在一起,一起跟着音乐来试一试。
四、闯关开始。
1、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师:请小玛丽拿起武器一起来闯关!成功后用玛丽的音乐表示成功。
2、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
①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探索在(毒蘑菇)处累加大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情况而定。
师:恭喜小玛丽们闯过了第一关,我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武器,看是什么?声音怎么样?
第二关毒蘑菇的毒性变得更强了,那我们可以把大鼓用到什么地方?大鼓和圆舞板一起对付蘑菇。
②如果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闯关演奏。
3、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刚才我们小玛丽都是用自己的武器,接下来第三关又增加了难度,你们会使用别人的武器闯关吗?
五、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感受乐曲 ABA的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乐句。
2、运动不同的方式感受并表现乐句末的“叮!镲!”声,并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表现B段音乐的上行、下行。
3、知道在游戏中不与他人发生碰撞,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老鼠和猫的纸偶 猫头饰 老鼠鼻子 凳子 自制小乐器等
活动过程:
1、听着《快乐的小老鼠》的音乐,孩子们模仿老鼠进活动室。
指导语:小老鼠们,我们去那边玩吧!
2、请幼儿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节奏和特别的叮镲声。
(1)幼儿安静地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和乐句。
指导语: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美国孩子很喜欢的管弦乐曲,里面有很特别的声音,请仔细听!
(2)听音乐,感受每个乐句末的叮镲声。
指导语:请再听一次音乐,在音乐的叮镲声处动动你的身体。
(3)再次听音乐,运用自制小乐器来感受乐句和乐句末的叮镲声。
指导语:你觉得这个声音像我们的什么乐器唱歌啊?我们拿起小乐器,合着音乐唱歌吧!注意,是在叮镲声的地方唱歌!
3、欣赏B段音乐,创编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上行、下行。
指导语:除了有特别的声音,这首乐曲还有一处地方是有变化的。我们听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上行和下行吧!
4、听着音乐用手指在身体舞台上跳舞,进一步感受音乐的乐句。
指导语:我的小手爱跳舞,它想听着音乐在身体舞台上跳舞,你的小手在哪个舞台上跳舞啊?音乐到叮镲声时你的小手怎么跳舞?我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跳吧!
5、通过“挠痒痒” 游戏,让幼儿能够比较准确的知道在“叮!镲!”声处为一个乐句。
指导语:除了自己的身体舞台,还可以在别人的身体舞台上跳舞。
6、组织孩子玩游戏 “老鼠和猫”,在游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的ABA结构。
(1)幼儿听着音乐操作纸偶,创编不同的老鼠和猫的玩法。
指导语:你的猫在哪里?老鼠躲在哪里的?它们会听着音乐玩什么游戏呢?
(2)教师生动地表演游戏“老鼠和猫”,幼儿自由评说游戏,在评说中掌握游戏的玩法。
指导语:看,来了一只猫和一只老鼠,它们听着音乐会玩什么游戏呢?
(3)幼儿扮演老鼠,教师扮演猫,听着音乐玩游戏。游戏可反复进行2—3遍。
7、再一次完整欣赏乐曲,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打字小姐》,是一首管弦乐曲。
8、老鼠带着胜利的喜悦,快乐地跳起舞,离开活动室。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