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2025/10/3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2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我将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的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一步步升华。

二、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3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经过找师傅和教研组长评课,有如下认识。

一、本节课设计的可取之处

1.课文内容上详略得当,直抓重点。《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我执教时从“课文讲了哪些事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并顺势点明本文突出优点“详略得当”。接下来直奔重点——议花生。把握课文重点,抓紧上课节奏,避免了课堂的拖沓。

2.联系实际,理解文章重点《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出示许地山的个人事迹,用实例告诉许地山笔名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自己身边的“落花生”一样的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落花生的品质,更希望学生日后能学习落花生的品质。

二、本节课的不足

1.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规范不到位。语文不只要求老师使用优美合理的语文语言,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五年级的学生足可以讲话说的规范。但我平时课上强调较少,导致学生语文语言差。

2.课堂各“任务”间过渡语表达不清晰。课堂过渡语使连接课堂的关键。老师明确清晰的进行过渡才能使所有学生了解接下来的课堂节奏,不至于是学生跟不上老师节奏。但我课上的过渡句使用不好,可也是会有学生走神的关键因素。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3.课外拓展没有发挥实用。

《石灰吟》是学生接触过的“借物喻人”的古诗名篇。我原本的设想是通过《石灰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但是,我没有对《石灰吟》中借哪些物喻那些人进行解释,没有达到目的。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今天这堂课经历了3次的试讲,改教学设计4次,最终得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虽然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但之前试讲的“没有抓住重点”“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节奏拖沓”“教态软绵”这些问题都改正了。经历了之前为了这堂课的磨练,我想到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希望我可以越练越好,越练越进步。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4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5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我们”一家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事。“议花生”一部分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和重点,通过“我们”一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

一、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我以文本作为载体,紧紧抓住作者和文本的联系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一了解作者许地山笔名的含义,第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课文的写作方法是主次分明,借物喻人,不但设计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紧紧抓住“主次分明”这一特点,简单地分析完“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三件事后,快速进入“议花生”部分。做到了一种统一,为课堂有效地节约了时间,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简、精,尽量做到提纲挈领,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进行。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真正的问题,他们真正不理解、有疑惑的问题,既不是应付差事地随便提问,也不是投师所好地虚假提问。如:发现了“居然”的问题、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的问题、“最可贵”的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质疑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针对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出了“居然”这个显眼的词,并由质疑这个词的用意体会到了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第二个环节是默读3至15自然段质疑。他们的确是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也不明白议花生为什么还要讲桃子、石榴、苹果。问题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我只是提醒他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讨解决。“体面”问题,“有用”问题则教师示弱,让学生帮着解决,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鼓励他们大胆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诸如此类,既有学法渗透,又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己“学”,自己获得答案,体现了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在处理“桃子、苹果、梨”的问题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填表,再讨论,最后感情朗读,既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又体现高效性。

四、情感渗透的有效性。

本作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什么最可贵”到“为什么最可贵”的解读中,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地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学生领悟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真正含义,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就一定能发展学生,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