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的物理教师,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大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们河北省是从20xx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两册,包含力与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守恒等高中物理最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供所有学生学习。选修分三个系列,各有侧重,一系列以物理核心内容:电磁学,热学,能量等为基础,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强调物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系列以电路电工,电磁与信息技术,力与机械,热与热机,光学仪器,原子与核技术为主修内容,突出技术应用角度上对物理学的展示,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三系列比较全面系统的呈现了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使学生学习理论物理力、热、电磁、光与原子物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来自必修二的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认为,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与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是一棵树。课标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三维目标是树的主干,教材是枝干,教法是树叶,只有各方面都和谐发展,才能使这棵教育之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下面,我就逐一进行阐述。
一、三维目标
新科标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本套教材的主编张维善先生说过,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制定,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所以,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理念。就高中物理而言,老式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没有了创造的热情与能力,变成只会做题考试的机械人。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样的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为什么学,怎么去学。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体会科学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机械能这一章也是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展开教学的。
二、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必修二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能量这一部分知识,不仅是本册书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大家请看,高中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在对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分都有能量的知识出现,由此可见,能量及其守恒定律,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不仅如此,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的提出,使各种不同的物理学内容和谐统一,正如在本章章首所引用的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所言: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守恒量的追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段话,足见能量守恒定律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推开了物理学的一扇大门,用守恒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如电荷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等知识,有了这一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上述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这一章,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标准做了如图所示的要求,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诸如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与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还要使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利用能源与节约能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依据这些,教材对本章做了如下的安排。通过对新旧教材在这一章的章节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变化,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章多了四节内容,其中不包括第九节,不仅又增加,同时也有删节,原教材中的《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被删减,这样的编写,目的何在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功”另一部分是“能”。功的内容包括第二节《功》,和第三节《功率》在第二节中,学生将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恒力做功的计算,了解功的正负,第三节学生会学习功率的计算,并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描述做功快慢。“能”包含三节,分别是第四节《重力势能》,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三节中,学生将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表达式,学习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看这些内容,新教材和旧教材似乎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将原本旧教材中的第三节《功和能》删掉。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功和功率,出现的就是第三节,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只会强调一个点,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往看来,这一节放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有了这一节,就可以把前后两部分知识顺畅的联系起来,为学生理解后面的一些知识铺平了道路。但是,其实不然,我觉得旧教材这样的安排利大于弊:直接把功能关系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这一重要知识的探究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过程的缺失,使教师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机会,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所以在新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功能的关系,但是,却在之后的各节做了渗透:讲重力势能时讲到的重力做功,动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对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到这一结论,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到知识,更能为后面的学习,比如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变化;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变化;安培力做功对应电能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本章安排了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节《功与速度变变化的关系》,第九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解功能的关系,这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新增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就教材中没有的,我校有些教师在拿到新教材时对这两节有很多的争论,尤其是第一节,放在这样的位置,安排这样的内容让一下教师不知所云。我觉得,这一首一尾两节内容还是很精彩的,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能量的概念,是与力的概念同一时期提出的,在第一节安排了《追寻守恒量》的内容,尤其是对伽利略实验的还原,将历史上对功能概念的认知顺序做了还原,强调了“守恒”这一重要理念,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这一观点。而后续的章节,也是对这一内容的剥茧抽丝,使学生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逐渐认识能量守恒定律,并在最后用一节作为收尾,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建议
下面我说一下这一章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是最核心的四个发面。只有把其中的关系处理好,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是单方向的,教师理解教材,决定教法,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效率,但却取得不了好的效果的。在新课标下,就必须打破这样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主动的学习。
对于本章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意物理和实际的联系。在教材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各位可以看到这几张截图,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这样一些例子的分析,不仅是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也会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物理有用,有趣。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本章在各节都可以看到一些小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思考与讨论”,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来解决。第
三、重视实验的作用,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验证学习的知识(如机械能守恒),更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实验,不仅会按教材安排相关的实验课,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旧的教学体制下,评价观并不科学,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总结的这张表,比较之下,性课程的评价理念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课程资源
首先要说的是教材,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但是却不能依赖教材,简单的讲,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同时,也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在这里,我说一下我们学校的资源开发,第一,要用好网络资源,获取最新最丰富的内容;第二,学校中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经常会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学术论坛,提高学生的水平;第三,要用好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知识,体会过程;第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两张图,一副是我校的机器人制作活动,一副是我们都宣工车间实际了解机械的相关问题的活动;第五,在用好国家教材的同时,针对我们自身的发展,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在本章之后教材安排的课题研究:潮汐现象,我们宣化地处内陆,虽然老师们觉得这一个研究活动对学生认识自然,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包括对本章知识中的能源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开展活动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从校本教材中选择了一个类似的课题:“张家口风力资源与风力发电”提供给学生,效果非常好。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由于我们学校刚刚进入新课标教学,说课标、说教材的活动也是初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最后,祝各位老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计时器打纸带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步骤。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一、实验原理
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设物体的质量为m,借助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由纸带测算出至某时刻下落的高度h及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进而求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mgh和动能的增加量△EK=1/2mv2;比较│△Ep│和△EK,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vn:依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用公式vn=(hn+1-hn-1)/2T计算(T为打下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
二、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复写纸片),重物(带纸带夹子),导线,刻度尺,铁架台(带夹子)。
三、实验步骤
(1)按图装置固定好计时器,并用导线将计时器接到电压合适的交流电源上(电火花计时器要接到220V交流电源上,电磁打点计时器要接到4V~6V的交流低压电源上)。
(2)将纸带的一端用小夹子固定在重物上,使另一端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竖直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换几条纸带,重做上面的实验。
(5)从几条打上了点的纸带上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6)在挑选出的纸带上,先记下打第一个点的位置0(或A),再任意选取几个点1、2、3(或B、C、D)等,用刻度尺量出各点到0的距离h1、h2、h3等,如图所示。
(7)用公式vn=(hn+1-hn-1)/2T计算出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等。
(8)计算出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1/2mvn2的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四、实验记录
五、实验结论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计时器要竖直地架稳、放正。架稳就是要牢固、稳定。重物下落时它不振动;放正就是使上下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一条竖直线上与纸带运动方向相同,以减小纸带运动时与限位孔的摩擦(可用手提住固定好重物的纸带上端,上下拉动纸带,寻找一个手感阻力最小的位置)。
(2)打点前的纸带必须平直,不要卷曲,否则纸带在下落时会卷到计时器的上边缘上,从而增大了阻力,导致实验误差过大。
(3)接通电源前,提纸带的手必须拿稳纸带,并使纸带保持竖直,然后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以保证第一个点迹是一个清晰的小点。
(4)对重物的要求:选用密度大、质量大些的物体,以减小运动中阻力的影响(使重力远大于阻力)。
(5)纸带的挑选:应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这是因为:本实验的前提是在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情况下,通过研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动能的增加量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故应保证纸带(重物)是在打第一个点的瞬间开始下落。计时器每隔O.02s打一次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最初0.02s内下落的距离h1=1/2gt2=1/2×9.8×0.022m=0.002m=2mm,所以若纸带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就意味着重物是在打第一个点时的瞬间开始下落的,从而满足本次实验的前提条件(打第一个点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6)测量下落高度时,必须从起点o量起。为了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选取的计数点要离O点适当远些(纸带也不宜过长,其有效长度可在60cm~80cm以内)。
(7)本实验并不需要知道重力势能减少量和动能增加量的具体数值,只要对mgh与1/2mv2进行比较(实际上只要验证1/2v2=gh即可)以达到验证机械能守恒的目的,所以不必测出重物的质量。
七、误差分析
(1)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尽量减小重物下落过程中的阻力,但阻力不可能完全消除。本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纸带摩擦和空气阻力。由于重物及纸带在下落中要不断地克服阻力做功,因此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必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这是系统误差。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选用密度大的实心重物,重物下落前纸带应保持竖直,选用电火花计时器等。
(2)由于测量长度会造成误差,属偶然误差,减少办法一是测距离都应从起点0量起,下落高度h适当大些(过小,h不易测准确;过大,阻力影响造成的误差大),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例一】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量时计数点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如图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出的计数点。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时:
(1)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多少?
(2)动能的增加量是多少?
(3)根据计算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机械能守衡定律的基本内容,是该定律的理论验证。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定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下节课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也需要本节课的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对之前知识的回顾,也是继续学习的桥梁,作为老师要对本节课充分的重视。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机械能守衡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联系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明白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
(三)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感受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也要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这节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重点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该定律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在联系。
2、能够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本节课开始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动能定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探索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而且从思维的角度来说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发展,推理能力较强,这也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条件。结合以上考虑,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说教法
对教材和学情有了充分认识之后,也要注意,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和启发式教学这两种方法。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课堂,通过启发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成就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认知的框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主思考探索物理过程中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对物理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在导入部分我会通过在课堂中表演把单摆提起来一定的高度,然后放下,可以做到眼睛不眨这样的小活动,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结合实例,引入概念
导入过程中,已经展示了课堂的第一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会提出单摆的过程较为复杂,可以类似地使用简单的自由落体来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整个过程只有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参与,从而为之后研究能量的守恒打下基础。
2、利用旧知,初步探索
学生在第一个过程中已经发现整个过程的能量情况,因为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掌握了动能定理,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动能定理初步探索出整个过程的能量变化情况,为得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铺垫,这样的课堂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3、小组合作,深化知识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写出了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通过对式子的分析,得到实质是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整个过程的能量变化是守恒的,继续引导学生是否有其他的表达形式,他们可以将动能定理进行移项,得到整个过程前后总能量是不变的,从而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强调该定律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能够完整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过程给足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探索成果,印象更为深刻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知识讲解完成之后,请学生解释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
在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完成之后,在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收获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补充强调一些难点知识和易错点知识以及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一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能够体现教师的引导性。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让学生在课后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布置一些基础作业题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再布置一些区分难易程度的习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充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课堂伊始,我会先找一名学生配合我完成单摆的鼻尖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摆动的钢球砸不到鼻尖?在学生的疑惑中,我适时导入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有效的完成学习活动,也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会先给学生播放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以便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会做一个演示实验: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得出重力势能减少,是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的结果。我会追问学生,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儿了?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会发现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大,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也就是说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之后我会继续提问学生,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会怎样变化。同理可以得出物体的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此时我会继续做一个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我会举例给学生讲解,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通过播放视频和与学生问答形式,我会给学生总结,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然后到了第二部分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会先提问学生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研究这一问题。依据教材中给的问题,并联系之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得出这一公式之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结论。同样,我会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同样的方法证明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会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会带着学生及时对定律进行深化:从定律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分别从做功角度和能量角度分析。之后我会带着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并通过例题总结出: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不用考虑两个状态间过程的细节,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初末状态即可,并比较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简洁性。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具体的实例分析和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这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对例题的两种解题思路的比较,学生可以领悟到在解决不涉及时间因素,也不涉及到状态间的过程细节,且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的问题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首先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条件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物理规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规律成立的条件去运用物理规律是毫无意义的。其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然后我会让学生课后完成“问题与练习”的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以生活中常见情境为例,让学生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提出机械能如何变化的问题,顺势引入新课;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