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
(一)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说教学程序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
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五)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说板书设计
白蚁颤动上颚表紧急意义
蝙蝠借助声纳察知周围事物
动物的音乐,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种交谈,尊重善待
鸟类歌声中有丰富的含义,任何生命
这个世界的音乐
人类的音乐,本能生命的表现形式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 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 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习《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语文说课稿 篇3
【热门】语文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那淡雅而又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进行生动的语言表达。同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提炼主要信息,在练习复述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学习语言运用;在多次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这一名画的非凡魅力。
二、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内容,体会思想,而且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面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法,以及按照简要—具体—细节的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而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准备采取:
三、教法预设
1.朗读感悟法
2.提炼信息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来进行教授,而学生们
四、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通过集体多向的交流感悟文章主旨,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的方法推敲语言文字。反复诵读积累言语样式。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分五部分为大家介绍: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教师激趣导入,介绍画家达芬奇以及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突出达芬奇是一位旷世奇才,为后文体会《蒙娜丽莎》的画作价值做了铺垫。齐读题目之后,设置了质疑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蒙娜丽莎这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形式上不同,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同时,从标点入手,找出不同。
ppt:下面三个蒙娜丽莎,分别表示什么?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标点的不同用法。这是课文的第一次读,初步浏览课文,难点在于理解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整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版块简要介绍
默读课文,在文中用“________”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画作名称
画家
类别
收藏地
现展出地
学生画完之后根据表格,简要介绍一下这一伟大画作。在这一板块中我还要求学生,调整顺序,介绍画作。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二次读,默读课文,对名画有一个初步认识。简要介绍这幅名画,将文章从连续性文本初步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再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根据表格,再来介绍这幅画。语言没有定式,调整顺序再来介绍这幅画,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版块二具体介绍
自由读文五至七自然段,用波浪线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部位
关键词
泛着红光 垂落双肩
眼神、嘴唇
血液流动
身姿、双臂
脸部、颈部、双手
清晰细腻 生命的活力
请学生具体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形象?根据我对学情的分析,学生的表述难免平淡,于是我借机引入原文。
ppt:
1.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
2.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3.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生动而形象
根据表格,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想到的相结合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蒙娜丽莎的形象,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三次读,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前文中学生练习了简要介绍,为这一步的具体介绍做了铺垫。学生有针对性地读五到七自然段,在品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将连续性文本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再用自己的语言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联想到的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版块三细节介绍,提示学生不可忽略的细节,蒙娜丽莎的微笑,引入
作者的话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提问学生如何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
找出文中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内容,用双横线画下来,深入细致地读,再来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留下的印象?
指名学生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法不一。看过资料之后,提问学生这微笑又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这是出示蒙娜丽莎的画像,对照画像将感受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第四次读,带有感悟地读,有感情地读。细节的刻画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环节练习的是抓住细节描述画面。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体会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所包含
的复杂情绪,感受达芬奇的画技精湛】
第四部分(四)感悟主旨,情感升华
文章在最后提到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
ppt:“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提问学生1、这幅肖像画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艺术价值,你认为是蒙娜丽莎长得美,还是达芬奇画得美?引导学生体会达芬奇的精湛画技
课程开头关于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具体指什么也这一环节解答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升华主旨,进一步体会达芬奇的画技精湛,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第五部分(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这一部分先来总结写法
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
再要求学生根据标注,按照这样的方法,同桌两个人试着互相介绍一下这幅画。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是为了运用,本课重点之一就是学习作者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目的是活学活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流程的最后是(六)教师小结和布置(七)作业
搜集达芬奇另一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对照图像,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方法,介绍这一画作,课下小组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拓展运用,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蒙娜丽莎之约
介绍
画 简要
人 具体
?(后改为艺术) 细节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