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2025/11/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妈妈,洗脚》视频导入课题。

二、轻松自学

1、自主朗读课文。

2、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3、用笔将自己自学时不理解的问题作上记号。

三、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解决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3、感悟“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感受将心比心的魅力。

四、情景再现,体会情感

1、思考:假如你是这位奶奶,你心里会怎样想?“我”的'心里为什么觉得温暖了许久?

2、思考:如果母亲对那位护士进行责骂,将会怎样呢?

3、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例举生活中的将心比心

六、小结:通过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练习:开心检测

1、多音字,我能行。

zhā ()chā ()jīn(扎zhá ()差chà ()禁

zā()chāi()jìn(

2、我能在正确的字下面打“√”

(尊遵)敬严(历励)树(梢捎)

配(合和)好(像象)(例列)文

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三读”预习《将心比心》。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了预习卡的作用。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的设计是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研读、交流。课前,为了便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预习,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卡:

“ 三读”预习卡

一读: 大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查字典或向家长请教。

二读: 默读课文,要求:

1、在每一自然段的旁边作批注。

2、思考并完成:

(1)课文中写了( )件将心比心的事,分别是: 。

(2)课文中令你感动的人是

三读: 品读课文,要求记录自己读文后的感悟。

我的感悟:

目的是让学生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独立阅读课文。说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可是真的到讲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容量太大,学生读书时间多了,教学中所预设的一些内容就进行不完了。这次教学中,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我给学生设计这个预习卡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学生熟悉文本,课堂上节省一些时间。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所以,在学生作批注谈体会的时候,学生的'发言还不是那么深刻,也不精彩。这是这节课我所遗憾的!因为我的这帮孩子不是不会,而是我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时间太少!不过,这节课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当我看到学生在品读谈感悟时不太会,我就改变了我课前的预设教案思路,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怎么抓住关键词去想去谈,效果还不错,说真的,那时我看到了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另外,让我感到更欣慰的是学生的预习汇报非常好,特别是学生的感言很是精彩!课后,我反思自己,同时我也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再次思考,觉得略读课要上的精彩需要注意这几点:

1、略读课教学应关注阅读提示,让提示成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2、略读课文的自读自悟的“度”要把握好,教师应在关键之处做有效引导。

3、简简单单上略读课,能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收集文本中关键信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字字句句去品析没有必要!

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扎、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将心比心的。体会作者通过简朴的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并在生活中能做到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来学习《将心比心》,谁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将心比心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旁边的同学。

2、学生接力读课文,可以用学生指名读的形式。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扎、禁”

3、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将心比心的?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在课文旁边写一写批注。

2、学生汇报,重点指导:

a、“我的妈妈……也有人为她开门。”在这个事例中将心比心指的是什么?

b、“这是我的女儿……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在这个事例中将心比心又指的是什么?

c、体会“温暖”这个词,第二次是照应前文。

d、中心段: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你得到哪些宽容和理解,请举例说明?

四、回归全文,体会写法。

齐读全文,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简朴的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五、交流体会。

你想对课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母亲说些什么?

六、拓展阅读。

七、板书设计:

将心 比心 感受

阿姨为奶奶开门 也有人为她开门 温暖

护士扎针扎不进 也能得到宽容和鼓励 温暖幸福

尊重、关爱 宽容、理解

小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它是一篇独立课文。叙述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设计理念:

以生活实际熟悉的事为切入点,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一定还深深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无数的楼房都倒塌了,许许多多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生命告急……抢险救灾,刻不容缓。在救灾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看到感人的事在发生,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感人的事?

生汇报。

师小结:是啊,从这一件件感人的事里,我们知道人间有爱。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也讲到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两件事,它同样让你感动。

2.板题:将心比心。

3.读题,释题。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大事件,打开学生的记忆之门,启动学生的情感,为文章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交流初读成果;

3.师:课文讲了那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学生汇报,老师板书(阿姨为奶奶开门

护士扎针扎不进,母亲没有责备护士)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大胆充分地与同伴交流,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能更进一步地为自主学习引路搭桥。)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第一段,想想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a.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品词:沉重一直)

b.句子:阿姨对奶奶说的话。

c.体会。(板书温暖)

3.指导朗读:读出温暖的感觉。

师小结: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心比心,人人都是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这一环节,给学生时间自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第二节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节,想想段中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2.鼓励学生交流,大胆质疑。

为什么母亲能够宽容并且鼓励护士?母亲的“宽容”体现在那里?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朗读。圈出段中描写母亲神态,语言的句子。反复朗读,细细品尝,悟出人物的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4.分角色朗读母亲与护士的对话,再次体会母亲对护士的宽容、鼓励。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师小结:是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鼓励。

(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深入体会感受后,再次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同时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学习第三段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最后一段,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一段的理解。

(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懂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