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和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
会认“诣、禽”等 3 个生字,会写“梁、惠、诣”等 6 个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四、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点拨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理解“杨氏之子”的意思。
介绍《世说新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模仿朗读,同桌互相评议。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全班汇报,教师重点讲解疑难词句。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深入研读,体会巧妙
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举例说明生活中语言巧妙的运用。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现代文。
六、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孔家禽
聪慧机智 语言巧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客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语言的巧妙。
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文意。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
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文意。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应对。
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文言文。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文言文《司马光》,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揭示课题《杨氏之子》,理解“杨氏之子”的意思。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互相正音。
理解文意
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文意。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全班汇报,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和句子。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体会语言的巧妙
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引导学生从“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语句中体会杨氏之子反应迅速、语言委婉、有礼有节。
拓展交流: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还能怎么回答?
朗读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尝试背诵课文。
总结拓展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六、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 杨家果
孔雀 孔家禽
机智聪慧 语言巧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篇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男孩风趣机智应答客人的故事,全文仅 55 字,却展示了杨氏之子聪慧、有礼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四、说教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点拨引导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五、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通过交流古代名人故事,引出课题《杨氏之子》。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词。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
(3)全班齐背。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语言巧妙的例子。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七、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聪慧 有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联系学生实际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说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节课我以“初识文言,引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之妙,习得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说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1、朗读品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悟、积累、学习语言。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之中。
3、文白对照法
先读白话文故事,再读文言文,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四、说程序,力求突出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上课伊始,我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咱们河南老乡,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讲完故事后,我以: “这个故事古人会怎么写?”自然引出课题(板书)。在学生对题目的质疑中,理解“氏”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在自我介绍中灵活运用“氏”字。
接下来让学生在古今文的对照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炼,认识文言文,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得“课未始,兴已浓”。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 “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的正确停顿,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用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往往把 “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1、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探究。
2、然后交流理解: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从中体会杨氏子待人的热情有礼。这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句的理解。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中,“应声答”是怎样回答,让学生说说与这个意思一样的成语(不假思索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毫不犹豫)
“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和这个意思一样的含“闻”的成语和诗句(耳闻目睹 闻鸡起舞 听而不闻 久闻大名 百闻不如一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理解。
联系旧知,以旧解新,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语言的积累运用。学生在读懂的同时又习得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1、首先抛出问题“全文只有5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最精彩?”,引导学生听出言外之意,感受对答之妙,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特点。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板书)惠是要求写的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正确书写,然后再从间架结构上指导学生写得美观。)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板书)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2、接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来的是黄夫子、白夫子如此说,该如何妙答?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
3、之后,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讲文言文故事,重点表现出孔君平的风趣,孩子的机智,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达到熟读成诵。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这篇课文只有55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待人有礼、才思敏捷、说话委婉的杨氏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结出聪慧的果实。然后,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
我的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课文为主干,人物和语言特点为枝干,中心词为果实,勾画出一棵大树,既凸显了本课的文眼,又给学生以启示。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与思考,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