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2025/11/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青年动作、神态的句子,感悟他的勤奋专注、画技高超与身残志坚。

3、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描写青年动作、神态的句子,感悟他的勤奋专注、画技高超与身残志坚。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题,初知文题之妙

1、反复品读课题,感悟文题的妙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板书课题)。回忆一下,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有什么感受?把这份——放到课题中读读。

小结:真好,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来,读出自己的理解。(齐读)好题,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梳理文脉,由结局追根溯源

1、认读字词,扫清障碍。

师:扫清字词障碍,我们前行才会一路畅通。

(课件出示)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师:都是老朋友吗?一起认认。女生读第一行,男生读第二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有何发现?(第一行的字词都是描写玉泉的,第二行的字词是描写青年的。)

师:从第二行词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丝不苟),正在(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青年。

过渡:正是这个青年,他拥有着神奇的魔力让鱼游到了纸上。我们一起走入文中认识他。

2、从题入手,理出结局。

(1)(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找一找,“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划上波浪线,并标上序号。

(2)汇报交流。

师:“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处?

第一处:“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这是小女孩惊奇的赞叹)

第二处: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者的描写)

第三处: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师: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画技高超)

师:作者借用了小女孩的评价作为文章的标题。这也是青年画鱼的完美结局。

2、追根溯源,探讨原因。

师:有果必有因。那么我们就“鱼游到了纸上”这个让人赏心悦目感受至深的结果来追根溯源。

(1)(课件出示)快速浏览全文,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青年之所以让鱼游到了纸上,他神奇的魔力是什么?

(2)学生谈论,概括成小标题。(学生自己上台板书:(预设)认真观察 专心作画 坚持不懈…… )

3、从因到果,概述全文。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用一个关联词连起来说说。(作答:因为……所以……最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要学会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品读语句,体会细腻的人物描写

过渡语: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如果要描述一个认真专注的人物形象,你会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预设:通过观察他的动作、神态来写)有当大作家的潜质。作者也是这样做的。

1、(课件出示)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年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下你最欣赏的地方。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引导学生抓字词谈感受。你最欣赏他的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呆呆地静静地)

(2)品读“呆呆地”、“静静地”。“呆”原指傻、发愣的意思。这里的“呆呆地”怎么理解?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常常——(忘了睡觉)甚至——(忘了自己)这叫什么境界?读读这个词。

什么是“静静地看”?(学生作答)

你去公园里看过金鱼吗?你看金鱼跟这位青年看金鱼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老师对比:你是地看,而这位青年呢?读句子指3名)这叫怎样地看?读出这份静!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青年的坚持不懈。这一看就是多久?(评价:很好,你能联系下面的课文来理解。)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位青年在不在。

一个细雨蒙蒙的星期天,他——

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

一个寒风呼啸的星期天——

一个雪花飞舞的星期天——

冬去春来,严寒酷暑,日复一日,那位青年就这样呆呆地看着,静静地看着,风雨无阻,从未中断。这又叫怎样地看?

预设二: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引导学生先抓关键词体会。他的哪些动作和神态深深地吸引着你?

(1)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工笔细描?什么又是挥笔速写?结合这段话中的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谈,适时引导:“工笔细描”重在哪个字?(“细”)我们又学了一招: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来理解词义。“挥笔速写”重在哪个字?(速)(相机出示图画,加深学生的印象)

(2)指导朗读。

你觉得青年工笔细描描的是金鱼的.什么?(生谈论)用你的朗读为大家呈现这幅工笔细描的画面。(评:我发现你把每一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楚。)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青年的认真。)我也听出了你的认真。都说女孩子的心最细,来读出这一份细致。(女生读)

青年又会挥笔速写出金鱼哪些动态的画面?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会出现鱼儿在水中活动的画面。用心听,看谁看得真切。(老师范读,生想象)孩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当青年在画金鱼时,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观察它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

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青年画画。老师读前面,女生读工笔细描的部分,男生读挥笔速写的部分。(合作读)评:好一个画技高超的青年!好一群乐学善学的孩子!

(4)升华感悟。

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青年作画时的专注。(静静地)又一个“静静地”。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鱼时,他的心里只有谁?当青年静静地画鱼时,他的心里装着的又是谁?当青年静静地画鱼时,他的心里刻着的又是谁?他心里记着的又是谁?(金鱼)总而言之,他的心里只有——(金鱼)。这就是一心不乱的静,胸有成鱼的静!来,让我们再一次去看看青年静静地画鱼。(配乐齐读)

3、统领全文,结合板书探讨青年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青年总是静静地看鱼,画鱼?(他是聋哑人。)聋哑人的世界是无声的。他只能用心去倾听鱼儿的欢乐,也只能用心与鱼儿进行交流。作者通过对青年看鱼、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现在请大家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谈一谈,青年能让“鱼游到纸上”,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生答)用青年自己的话来解释。(鱼先游进了他的心里,再游到了他的纸上。)

四、解读写作密码,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1、巧妙点拨,解读文章人物描写的写作密码。

作者在第3自然段介绍了青年的外貌,却到第11自然段文章接近结尾的部分才揭示他是聋哑人的身份。一般我们在描写人物或动物的外貌时都集中在一个自然段体现。顺着这样的思路,对比一下,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a 为了吸引读者,如果开头就写了他是聋哑人,别人就不会那么惊讶了。b 通过作者的观察得知,这样更自然。)

小结:你们读懂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2、提出下节课任务:

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我觉得文章一开始就应该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话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和观鱼的人?不觉得多此一举吗?另外,青年的高超技艺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赏,作者没有具体描述。你们能抓住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来将青年人称赞一番吗?这些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探讨。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画技高超 动作

(学生板书)坚持不懈专心作画 认真观察 神态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认识了一位青年,还记得他长得什么样吗?(生答)

2、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青年吗?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3、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现在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这位青年是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下面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什么呢?谁来读一读?“你认为这个青年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3、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谁先来说说?

(一)生:我认为他是个喜欢看鱼的人,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生:老是呆呆地静静地)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

4、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

5、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6、青年看鱼那么地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

7、你读得不错,谁还能读得更好。

8、你读得真棒!青年认真看鱼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9、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全班齐读)

(二)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青年喜欢看鱼?(生答)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坚持不懈、忘我)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女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

4、男同学,你们觉得女同学读怎么样?(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她们?一起来读一读。

5、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6、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胸有成竹)

(三)青年为了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我们还从哪里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生答:“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

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

4、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能读好吗?

(四)这位青年忘我地画鱼,他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谁来读一读!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2、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一段,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4、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

5、我们全班一起来一遍吧!

6、你们的朗读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7、原来是这位青年高超的画技吸引了过往的游人。

(五)这些人中有老人、青年、孩子,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对他发出了赞叹。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些游人中的一位,你会不会去夸夸他呢?

(六)你会怎么去夸他呢?现在我们来做个“你说我猜”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说出你的赞叹,让大家来猜猜你模仿了什么角色。我们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语气、称呼、赞叹)谁先来?

(七)1、画面上的女孩怎么赞叹的?(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2、(是赞叹哦;她很惊奇哦;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哦)

3、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忍不住要说一句:“你们读得真是太棒了!”

4、这个女孩这么说是在夸青年什么呢?(把鱼画活了)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把鱼画活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神形兼备、逼真、巧夺天工)(这么多好词啊,都赶上词语字典了)

(七)关系

谁能用上一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说说“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联系?(因为----所以----)

(八)这位爱鱼成癖,看鱼似醉,画鱼如生的青年,真了不起啊!不过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位青年还是个怎样的人?和我们一样吗?(他是个聋哑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a、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b、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2、谁来读读这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书上用的是哪句?为什么?

3、惊讶!(你能读读吗?)(读得不错)惊讶什么?(再来读读?)(读得很好)仅仅是惊讶他是个聋哑人吗?所以这个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你能读得更好吗?)(读得太棒了)

(九)这位残疾青年专著、坚持不懈地学画画,比我们正常人付出更多,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学习了这位青年的优秀品质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谁能联系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来说说呢?)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和这位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十)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2、谁愿意起来说说你喜欢哪个段落,和他一样也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3、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认识了这位聋哑青年。了解到他忘我、坚持不懈、专注地看鱼、画鱼,先让鱼游到了心里,再让鱼游到了纸上。学完后,很多同学联系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谈了自己受到的启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一定会以这位青年为榜样,认真对待每件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整理材料,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

三、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忘我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

聋哑专注

青年坚持不懈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能体会聋哑青年的特点,并学习他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片段

是鱼画到了纸上还是鱼游到了纸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生:(哗然)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生:哎,有道理。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

生:可书上明明是“鱼游到了纸上”呀!

(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开始争论)

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认真读完课文之后,再下结论。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得出结论了吗?

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师:这位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那么鲜活,逼真?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怪不得呢!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生: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生: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生: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真是如痴如醉呀!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地步了。如此用功地学画,画出的鱼怎能不栩栩如生呢?当他看到作者写给他的“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时,是怎么回答的?

生: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因为那位青年经常忘我地到玉泉观鱼,在心中已经有了金鱼的鲜明形象,所以他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金鱼。

师:真是胸有成“鱼”呀!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生:做事一丝不苟。

生:做事专心致志。

生:做事全神贯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物。

生:《全神贯注》中的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

师: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后,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生:我们上课的时候要全神贯注,认真听讲。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