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
老地方整理的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3.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能简单的归纳出碱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基本操作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进一步理解一切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的性质。
2.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
三、教学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碱
[问题探究]常见的碱有哪些?
【知识点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的化学式NaOH,它有强烈的腐蚀性;它的俗名叫做苛性钠、火碱或烧碱。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的性质:
【实验分析】实验10-5:用镊子夹取3块氢氧化钠分别进行实验(切勿用手拿):
现象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白色固体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氢氧化钠容易吸收水分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发烫氢氧化钠溶解放出大量的热
[问题探究]实验中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具有什么性质?
[小结]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潮解,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此外,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在空气中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注意】1.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利用它的吸水性,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它只能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而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2.氢氧化钠固体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氢氧化钠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镜,防止溶液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问题探究]氢氧化钠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知识点2】氢氧化钠的用途:氢氧化钠广泛用于肥皂、石油等工业。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知识点3】氢氧化钙:
【实验分析】实验10-6:氢氧化钙的性质探究:
1.实验步骤:取一小药匙氢氧化钙,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然后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约30mL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然后放置,使上层液体澄清。取出澄清的溶液,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项目现象
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白色固体
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微溶于水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问题探究]氢氧化钙是怎样制取出来的?它有哪些用途?
3.实验结论:氢氧化钙的化学式Ca(OH)2,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白色粉末状固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小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制备原理: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NaOH固体有吸水性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腐蚀性强腐蚀性较强腐蚀性
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生活中用的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用以去除油污。可做干燥剂用于建筑业,制烧碱、漂白粉的原料;用于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制备原理Ca(OH)2+Na2CO3===CaCO3↓+2NaOHCaCO3CaO+CO2↑CaO+H2O===Ca(OH)2
(二)碱的化学性质
【问题探究】碱都有哪些化学性质?
【知识点4】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反应:
指示剂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变蓝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变红
【注意】只有可溶性的碱的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不溶于水的碱(例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①Ca(OH)2+CO2===CaCO3↓+H2O(用于鉴别CO2气体);
②2NaOH+CO2=Na2CO3+H2O(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之一);
③2NaOH+SO3=Na2SO4+H2O。
【注意】只有可溶性的碱的溶液,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不溶于水的碱(例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小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等碱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所以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碱的通性。
(三)酸和碱的概念
[问题探究]为什么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导电?
【知识点5】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导电,说明它们的溶液中含有带电的粒子。
[问题探究]为什么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6】酸在水中离解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即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知识点7】碱在水中离解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即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的本质。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4、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提问:
a、为什么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b、为什么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提问:将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板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二、活动与探究(中和反应)(投影1)
1、在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两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溶液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提问: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提问:这个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投影2)学生观看动画演示的中和反应实质
学生发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
写出方程式:NaOH+HCl==NaCI+H2O
提问:氢氧化钙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能发生这种反应吗?请大家
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提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我们学了中和反应,它与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9页。
(学生讨论后,投影3)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如: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的废水(如: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排放的污水。)
反应原理:H2SO4 +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如:用氢氧化铝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反应原理:3HCl+Al(OH)3= AlCl3+3H2O
上面例子说明了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四、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
有一杯溶液,要知道它的酸碱性,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鉴别,若要进一步知道该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酸碱度,怎样来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学的知识。
(板书: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
同学们阅读课本60页—61页,回答以下问题:(投影4)
1、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如何测定?
2、PH值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3、怎样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
4、PH试纸测出的数值会精确到十分位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1、酸碱度常用PH值来表示,用PH试纸来测定。
2、PH值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时,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3、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值。
4、PH试纸只能粗略的知道溶液的PH值,只能测出整数值,不能精确到十分位。
随堂测试:(投影5)
1、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生石灰B、碳酸钙C、氢氧化钠溶液D、锌粒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
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液来测定。
b、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2。
c、将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与比色卡比较。
d、把待测液倒在试纸上与比色卡比较。
4、某同学用湿润的PH试纸测得稀盐酸的PH值为5,则实际溶液的
PH值( )5。[填>、<或者=]
5、有一瓶溶液的PH值是5,滴入几滴酚酞试剂后,溶液呈( )色,若要使溶液的PH值升高,可以采用( )或者( )的
方法。
学了溶液的酸碱度,它与生活有哪些联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页的资料。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如何用试纸测定酸碱度。中和反应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作业:65页4、5、6题
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酸和碱的反应》这节课是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8章课题3的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酸碱的组成;二是酸碱中和反应;三是中和反应的应用。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酸碱的组成,知道酸、碱溶液中的共同特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
2.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过渡:好的教法和学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探究法设计实验证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演示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分析酸、碱电离出的离子,引导学生总结出酸、碱各自在性质上有相似性的原因。
2.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实验探究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学习法既让学生设计实验又让学生动手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提问学生酸、碱各自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后,进而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从而导入本节课。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酸、碱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我会采用小组实验的方法进行,让同学们参考[实验8-13],设计实验方案,之后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进行纠错指正,并提醒实验安全的注意事项。
实验完成后,学生会观察到“用蒸馏水和酒精溶液实验,灯泡不亮;其余4种溶液,灯泡均亮了”的.现象。之后会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分析酸和碱溶液能导电的原因。在学生回答是酸和碱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之后,我会借助多媒体微观展示酸碱能够导电,是因为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带电的离子的动画,并讲解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阳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最后提出问题:酸溶液和碱溶液相混合,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由此引入“酸碱的中和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做出解释与结论。
首先我会借助[实验探究二],取3ml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没有反应发生。学生确定无明显现象后,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碱显红色,遇酸不变色”,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上面实验的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案。最终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探究三]的实验方案:
(1)取3mLNaOH溶液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
(2)逐渐往NaOH溶液中滴稀盐酸、振荡。
(3)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2滴NaOH溶液,振荡。
(4)再次滴入微量稀盐酸,振荡。
之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随着盐酸的滴加,红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向恰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再滴入微量稀盐酸,红色又变浅”。最后得出结论: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指示剂颜色变。说明碱溶液与滴入的酸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改用其他酸(如稀硫酸)和碱(如氢氧化钾溶液)来进行上述实验,结果会怎样?此时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回答出具有相同的实验现象。最后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像上面这种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观察前面两个酸碱中和反应,说一说有什么规律?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抢答的方式来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
课程的最后,我会设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结合课本和查找有关资料,谈谈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三化学《酸和碱》说课课件 篇4
一、说教学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强调: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去实现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复习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复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是理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占分值较大。
三、说学情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酸碱的定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问题,初学时学生会感到又多又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对于科学探究性题目,学生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描述性语言欠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酸与碱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认识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与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提升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在课前播放化学版《青花瓷》,以最强大脑为切入点,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歌曲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目的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将所知道的有关酸与碱的知识进行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为《常见的酸与碱》复习专题,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1.掌握常见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酸和碱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其简单应用;
3.认识常见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渐入佳境】在生活中利用盐酸除去铁锈的问题(让学生表述,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炉火纯青】展示给学生往年中考题,用左手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个图,回顾盐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登峰造极】以盐酸入迷宫问题为例,复习相关酸的性质,并总结出酸的五点通性。
【孤独求败】由酸的知识点过渡到碱的知识点,以例题为载体,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氢氧化钠入迷宫为例进行总结,最后的出碱的四点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回味无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合作交流】本节课没有写板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为老师设计一份简洁,漂亮的板书。
【布置作业】对于两瓶无色溶液,只知道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利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目的是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形成网络图,并可以利用酸与碱的通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八、说板书设计
学生总结就作为板书设计,并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教师只略微做些小的调整。
九、说教学反思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