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背景:
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幼儿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幼儿了解、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代表不同的意义",那么钟面上的数字就是表示时间早晚的;《指南》中还指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那么时钟上的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就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活动目标:
1.认识整点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引导幼儿理解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3.知道时间与人们生活、学习的关系,懂得爱惜时间。
活动准备:
时钟若干、课件;兔子、乌龟、花小图片若干;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名称和用途。
1、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珍惜时间不忘记(时钟)。
2、(课件一)师:对,你们真棒,是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数字)数字是多少到多少?他们是怎样排列的?(从右向左顺着排列的);最上面的是数字几?最下面的是数字几?12和6是不是相对应?右面的数字是几?和3对应的是数字几?这个短的针叫什么?(时针)这个长的针叫什么?(分针)
二、认识整点钟。(课件二)
1、师:今天小兔和乌龟要来一场赛跑比赛,想看吗?
师:看,小兔变成分针,乌龟变成时针,它们在终点站好,终点在数字几上?(12)比赛开始:
(课件)小兔从终点12开始,从右向左跑了一圈,又回到12上,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2跑到1上),乌龟跑了多少?(跑了一棵树的距离)。
2、好,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跑到2上了)又跑了一棵树的距离。再跑,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又从哪儿跑到哪儿(从2跑到3上了)。
3、你有什么发现吗?(每次小兔跑一圈,乌龟都跑一格)。对,当小兔跑一圈时,乌龟都跑一格,这就是一小时,也就是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格,这就是1小时。
三、学习记录时间。(课件三)怎样将小兔和乌龟赛跑的时间进行记录?我们再来看一遍。(记录时间)整点钟是怎样记录的?小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四、玩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时钟的认识。
师:今天小兔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种,我们来和这些钟做游戏,好吗?现在你的钟是几点?(11点),好,我想走到12点钟,怎么走?将分针从右向左顺着走一圈,时针怎么样?(时针走到12上了),你有什么发现?(时针和分针都在12上),对,时针和分针重合了,都在12上,这是几点?好,再走,我想走到1点钟,怎么走?(是不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了一小时);好,现在我想走到3点钟,怎么走?你发现了什么?(分针要走两圈,时针才能走到3上);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说走到几点?我们大家一起走走看。
五、幼儿游戏,介绍游戏玩法,体验对整点钟的认识。
师介绍游戏玩法:刚才是小兔和乌龟玩赛跑游戏,它们想邀请我们也来玩一玩。看这是为我们准备的钟面,我们先要将数字摆好,一起说说怎样摆?篓子里有兔子和乌龟的图片,贴在身上,帖小花的是裁判员,由裁判员发出指令(说几点钟),兔子和乌龟要一起走。(先请一组小朋友来玩一下)(幼儿游戏)
六、了解时钟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整点钟,知道钟面上有1到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我们学习和认识了时钟,那时钟有什么用呢?
(课件四:图)这是明明一日生活图,看看明明是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幼儿自由表述)你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呢?
小结:时间很重要,他会提醒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能做到吗?
活动反思: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时钟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在本节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幼儿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几圈时针就走几格就是几小时。同样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会时间的记录方法,幼儿学得很轻松,也很感兴趣。只是在游戏环节中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我尝试让幼儿自己摆钟面上的数字和分针、时针,然后再游戏,所以游戏的时间比较长,这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安排活动的时间?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听噪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自制“声音魔箱”一只,内有一些容易发出声音的物品:铃鼓、装有黄豆的小瓶子、会发声的动物玩具等等。
2、不同材料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供幼儿操作。
3、录有多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歌唱、倾听活动:周围世界随意的声音。
(1)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在歌声中体会声音的美好与神奇。
(2)教师:声音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告诉我们谁来了,还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摸箱触物游戏,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1)(出示“声音魔箱”)教师:声音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看!这里有一个“声音魔箱”。请你上来随便摸一样东西,并让它发出声音,下面的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请3~4位幼儿上前游戏,让其他幼儿一起听辨声音,并说说自己的听辨理由。
3、操作活动,继续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1)教师:看!桌子上那么多的东西也都忍不住要发出声音了,可它一个人发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帮助。请你们去试试看,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2)请幼儿逐个用自己桌上的东西发出声音,大家一起听辨声音,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在观察中了解物体的振动会让物体发出声音。
4、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1)组织幼儿倾听录音机中播放的不同声音(如:放鞭炮声、救护车声、水流声、嘈杂的人声、琴声等等)。说说自己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听过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声音,特别是要谈谈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不舒服、心烦、害怕等等。)
5、介绍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1)教师:不好听、乱糟糟的声音我们叫它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经常听噪音,耳朵会变聋,还容易得心脏病。
(2)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
幼儿园里有没有噪音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大声吵闹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什么时候可以发出热闹的声音?什么时候应该发出轻轻的声音?(游戏时可以热闹,看书、学习或休息时应该安静,平时应该轻声讲话。)
6、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1)教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2)一分钟轻声交流时间,在学会控制音量礼仪的喜悦中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1、活动区域创设:把“声音魔箱”、录音机、磁带、一些餐具、玩具、工具等物品投放到“科学探索区”,成立一个“声音总动员”。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和了解声音的秘密。
2、家园共育:建议家长朋友带孩子到大自然倾听、感受天然的声音,并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不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
3、活动延伸:教师将幼儿在课堂上对声音“轻或重、好或坏”发表的看法记录下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交谈。
4、领域活动渗透: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听声音自编故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绘画“藏在声音里的秘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进行合唱,学会在集体歌唱中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蒙眼听辨声音、变换方向走”,进一步体验声音活动的乐趣。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2、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3、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桔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区角的“桔子树”,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小结:这棵是橘子树,上面结满了黄黄的果子呢。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桔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水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摘桔子。
小结:原来是黄黄的橘子呀。
二、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桔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教师出示桔子: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
教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上面有什么?
教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
教师:闻一闻,什么味?
三、引导幼儿学习剥桔子,观察、品尝桔肉。
1、引导幼儿自己剥桔子。
教师:想吃桔子怎么办?怎么办?
2、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片地剥开桔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教师:我们要从中间用我们的手指先剥开一点点,然后一片片的剥到底部。
3、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桔肉。
教师:哇!桔肉露出来了。
教师: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须能吃吗?
教师:橘子肉软软的、一片一片的。
鼓励幼儿连桔肉上的桔络一起吃,并说说桔肉的味道。
教师:我们吃橘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梗若一起吃哦,那个是可以吃的。
四、幼儿品尝橘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好吃的橘子送给小朋友们吃了。
教师给小朋友人手一个橘子。
教师:现在小朋友可以品尝我们的橘子啦,小朋友要自己用手慢慢的剥哦。
幼儿吃了橘子后请幼儿说说橘子的味道。
教师:小朋友们橘子好吃吗,是什么味道呀。
引导幼儿回答
五、引导幼儿了解桔皮、桔肉的作用。
1、教师介绍桔皮和桔肉的作用。
教师:桔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桔皮茶,桔肉可以榨桔子汁、做桔子酱。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桔子成份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桔子味道?效果分析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