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优秀方案 > 正文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2025/11/12优秀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篇1

为及时发现、有序应对、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降低发病率,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原则

工作目标: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指导和规范全镇范围内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坚持专业队伍防控与群防群控相结合,以村级群防群控为基础,以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为重点,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抓预防、抓控制、抓基础;坚持属地管理,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针对今年手足口病发病形势,各管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做深做细防控工作,确保全镇防控工作深入、扎实、有效。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大码头中心卫生院要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周边乡镇的疫情情况,充分估计镇内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和应急准备工作;镇教育办公室要加强对学校和各幼儿园的卫生监督检查。发现病例要及时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各管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对辖区群众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对与疫区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主动搜索发现病人,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治疗;要对疫情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隔离观察管理,对辖区内的出院病人要跟踪调查一周。大码头中心卫生院要在手足口病暴发和流行时,根据疫情性质和危害实行日报告制度;诊断的手足口病要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一旦出现暴发疫情,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二)抓好环境消毒。各管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组织专业队伍,对全镇各村、各单位居住、办公和活动场所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集中消毒处理,对5周岁以下儿童家庭、出院病人家庭及其四邻进行环境消毒。厕所用石灰消毒,有5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必须用84消毒液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镇村卫生环境。要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三)完善救治措施。大码头中心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作用,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杜绝村卫生室截留5岁以下发热儿童现象,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要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严格掌握手足口病诊治标准,做好药品、消毒液等主要物资供应工作。在救治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致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规律,及时总结救治经验,尽早发现重症患者,及时转运,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四)严格落实包村包户制度。各管区、村及包村机关干部要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和监督作用,切实担负起包村包户责任。包村包户的对象为5岁以下儿童,具体工作要求:对每名5岁以下儿童登记造册,保证每个儿童有人管理;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保证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对儿童进行晨检、午检,保证及时发现病人;对有不适症状的儿童实行随访,保证能够及时送诊;对发病儿童和家长的隔离及环境消毒,保证疫情不传播扩散;家庭环境卫生治理,保证清洁卫生。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张贴宣传画、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避免“扎堆玩”现象;要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三、明确责任,严格疫情扩散责任追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管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靠上抓,真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协调部门合作。大码头中心卫生院负责对全镇防控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镇教育办公室要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托幼机构晨检、午检制度,发现发热、皮疹病人迅速采取防治措施;大码头派出所要加强对网络有关手足口病信息的监管;镇城建委要切实督促搞好垃圾清理,保持环境卫生;镇精神文明办要大力宣传防控知识,正确引导舆论。

(三)狠抓责任落实。各管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不服从统一指挥、调度,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组织协调不力、推诿扯皮,措施落实不到位,隐瞒、缓报、谎报疫情,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疫情扩散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篇2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针对当前手足口病高发的情况,我校高度重视,制订了鲁庄中心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幼儿园负责人为成员的手足口病领导小组。建立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责任制,由专人负责手足口病的监控报告工作。

二、加强宣传:

(一)宣传工作要点:

通过晨间谈话、午间活动等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广大的师幼开展有关手足口病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与任务。对于肠道传染多发季节,加强有关不饮生水、不吃过期变质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防病从口入”的有关行为的强调至关重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利用宣传栏、家长会、告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每个幼儿家长各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让家长知道该病可防、可控、可治,了解和掌握相关预防知识,让家长和我们幼儿园共同筑起一道安全保垒!

(二)、宣传主要内容:

1、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戒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三、做好环境整治、消毒工作:

1、做到“三清、三灭”:“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厕所;“三灭”,即灭鼠、灭蚊、灭蝇。

2、活动室、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无人环境下定期用紫外线灯消毒;教玩具每天消毒,在含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或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幼儿个人用品(茶杯、毛巾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被褥、床垫每周暴晒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及时翻动,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按要求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以及其它可能触及的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加强园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途径。

四、加强幼儿晨检、午检及幼儿缺勤的追踪调查工作

1、每天进行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幼儿有手足口病等疑似症状或传染性疾病症状,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送医院检查。

2、对缺勤的幼儿,老师要及时进行调查,摸清原因,并进行跟踪追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园领导报告。

3、经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4、因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幼儿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资质的医疗单位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开具健康证明后方可入园进班复学。

五、信息报告

1、手足口病的报告责任

责任报告单位:鲁庄中心幼儿园

责任报告人:带班教师——联小负责人——园长

2、手足口病报告时限及程序

幼儿园发现手足口病后,应在第一时间向中心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初次报告,然后立即填写《学校手足口病有关情况统计表》通过电子邮件逐级上报。

3、因手足口病而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可实行复课;因形成污染源而造成手足口病传染流行,其污染源必须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进行彻底根治处理。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篇3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市、区防疫部门的要求和托幼管理中心及景园总园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案,并结合我园实际工作情况,特此制定景园幼儿园的手足口病预防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1、利用板报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知识,做好家长宣传动员工作,建议家长不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尽量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2、加强幼儿晨、午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及时切断传染源。

3、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等场所良好通风;加强幼儿玩具、口杯、毛巾、及物体表面等物品清洗消毒工作,幼儿被褥曝晒每日两次,餐具顿次消毒,口杯随用随消,幼儿用过的物品在每日离园后用紫外线灯消毒,同时用含氯制剂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幼儿离园后用含氯制剂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记录。

4、对幼儿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用盐水浸泡30分钟,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操作规程。

5、保教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教育指导幼儿养成“勤洗手、洗净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卫生习惯。

6、加强幼儿家长联系工作,对不出勤幼儿及时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并由本班保教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家访,将不出勤原因详细在幼儿家长联系记录本上登记。

7、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不能瞒报、漏报,同时做好疑似幼儿的防控登记工作。

学前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指南

手足口病是全球x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此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x传染病,以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多见(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一、临床诊断可分为:

(一)疑似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腔、臀部皮疹,或无发热。

3、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

1、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和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愈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瘫痪;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二、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三、幼儿园具体防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及职责。

1、幼儿园应有一名园长负责传染病防治的人员、经费及各项措施的落实与协调,并负责有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2、保健医生或卫生保健教师负责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协助幼儿园领导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具体包括宣传教育、健康教育课、收集和保存健康信息、负责与卫生部门沟通。

3、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园医做好健康教育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协助开展健康调查,认真做好晨检,登记和报告缺课学生等。

4、所有老师都有义务发现和报告幼儿的异常情况。

(二)严格执行并落实卫生保健制度

1、严格执行健康体检制度,加强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巡班制度。

规范晨检及午检内容,增加巡班次数。

一问:询问病史,问离园后的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最近有无接触史。

二摸:用手探摸幼儿额部是否发热。发现发热及时隔离。

三看:观看幼儿精神状况,面色,咽部,眼神及皮肤的情况。

四查:重点检查易感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2、加强执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因病缺勤的儿童,班级老师或保健人员一定要追踪到疾病诊断,以便及早切断传染源,尽早保护易感人群。

3、加强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发现患儿及时隔离。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环境消毒要点: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8)对有接触史的儿童及其班级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班级交叉活动,不进行入托和转托手续办理。

(9)传染病流行期间嘱咐家长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及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4、加强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严格饮食卫生管理及工作流程规范,严把食物购买、贮存、加工关。

5、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24小时内(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同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疫情变化时要续报。

6、停课制度

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定,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出现2例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幼儿园停课10天。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通过幼儿园宣传栏、亲子活动、幼儿园网站、家长信息交流平台、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还可通过家长会或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以增强体质;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决不随地吐痰、决不随地大小便等;

3、生活要有规律,要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4、不食不清洁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自家的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5、知道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篇4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确保手足口病不蔓延,不扩散;确保手足口病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确保重症病例得到最好救治,不出现死亡病例;确保不出现负面热点和市民恐慌,保持社会和谐。

二、组织措施

乡成立以乡长为组长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联防联控,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三、疫情报告

(一)卫生院进一步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力争做到不漏诊x例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辖区幼儿园实行晨检制度,并日报告乡政府,我乡进行汇总后报县教育局。

(三)卫生院实行疫情日报告制度。未发现病例实行零报告。

四、定点收治

乡卫生院做好应急医疗救治准备,随时对病人进行救治,并将病人向县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转移,同时做好转移过程中的疫情控制和病人救助,同时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报告疫情。

五、疫情处置

一旦发生疫情,乡政府与乡卫生院应迅速反应,及时做好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一)在接到疫情报告后,乡卫生院应立即出发,及时协助县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随时掌握并报告疫情动态,将感染人群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开展卫生学应急处理。

(二)严格管理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协助县疾控中心按照传染病处理原则对传染病人实行隔离治疗。必要时依法关闭病例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保护易感儿童。

(三)严格执行乡筛查发现、县医院诊治轻型病人、市救治重症病人的分诊制度,严格执行卫生部病理学检测、采样的有关规定。

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我乡以宣传单、横幅、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防治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乡卫生院与学校密切配合,对我乡托幼机构分别开展一期预防手足口病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幼儿园上一次健康教育课,给每一位幼儿发一份健康教育材料带回家。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三改、三清、四灭”工作。集中开展环境清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厕所的清洁与管理。

七、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全乡公共卫生的首要工作任务,严格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

严格落实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为工作不到位、不负责任导致严重后果,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经费保障。乡财政所要按照应急处置的要求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证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人员保障。乡政府在乡防治手足口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人员xx小时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

(四)物资保障。做好消毒、杀虫灯卫生防疫药品器械的应急储备;做好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应急储备;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政府以及上级相关部门的通信畅通。

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篇5

为有效应对我县可能出现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特别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疫情,进一步加强并规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9年版)》、《黑龙江省手足口病暴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操作规范和《宾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宾县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的

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规范各项处置工作,提高疾控、医疗、监督、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治能力,及时处置散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旦发生暴发疫情,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全力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措施。

(二)依法防治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合理规范的处置手足口病疫情。在防治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因擅自脱岗、玩忽职守造成疫情扩散蔓延,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属地管理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监督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分析、医疗救治等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四、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已成立了“县级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专业工作组,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手足口病疫情绝不能麻痹大意,绝不能轻敌。要清醒认识到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4-9月份),现正值此季节,同时我县已有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发病率要比往年偏高,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防控工作是维持当地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落实各项防控工作刻不容缓。一旦我县疫情因处置工作不力导致暴发流行,将严重影响卫生部门的形象和卫生事业发展全局。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从科学的角度去规范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

(二)明确职责、落实措施

1.各医疗卫生单位职责

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明确各自职责,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县疾病控制中心:制定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预案和处置技术方案,疾病防控应急小分队做好随时待命的准备。加强疫情监测,开展主动检索,及时了解、收集、汇总疫情趋势情况,随时掌握全市疫情动态,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教育、交通、旅游等部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的业务指导。编印健康宣传资料,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根据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及时规范的开展处置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成立由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各项防控工作及病人的救治;成立由内、儿、传染、ICU、护理、感染控制等科室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技术小组,全面负责对病人的会诊、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成立危重病人后备抢救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并实施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成立诊治督导组,全面负责对医护人员落实诊疗规范以及医院落实防控措施情况的督查和指导,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要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9版)》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以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内、儿、传染、ICU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手足口病的诊疗知识。贯彻落实首诊负责制,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规范发热预检分诊和呼吸道门诊,预检分诊和发热呼吸道门诊要能够真正起到使患有发热呼吸道疾病病人隔离诊断、隔离治疗的作用。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严格实行门诊预检分诊制,住院病人必须做到隔离治疗;要加强院内消毒工作,特别是门诊、输液室、产房、儿科病房等重要区域及病人污染物和排泄物的消毒处理,严防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同时不得压缩和减少传染病病房床位,根据需要及时增加传染病病房床位,以满足手足口病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的需要。规范手足口病的报告,一旦发现临床确诊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加强对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生活饮用水单位的监督检查。对发生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点地区,督促供水单位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确保出场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网底的作用,配合疾控、监督部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加强对社区责任医生和防保医生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基层防控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疫情检索,掌握服务区域内人群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和疱疹症状的儿童要动员家长尽快诊治,严防疫情扩散,并及时报告县疾病预控控制中心。

2.具体防控措施

(1)严格疫情诊断和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病例的调查和治疗要提高敏感性,病例的诊断要提高准确性,防止误报现象发生。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人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县疾控中心,县级医院诊断手足口病病例需由医院临床专家技术小组会诊确认后再报告县疾控中心。

(2)加强应急值班,保证值班电话应24小时畅通,确保信息通畅,杜绝应急(值班)电话无人接听的现象发生。

(3)病人的管理和转送: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实行属地管理、就地治疗的原则。乡镇卫生院发现病人要立即转送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要及早做好准备,腾出病房收治并隔离病人。

(4)做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防控:重点单位是托幼机构、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五岁以下儿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流动人口。在防控工作中要抓住这两个重点,指导教育部门做好防控工作,开展晨检,发现患儿立即隔离治疗。指导交通部门做好公共交通工具的清洗消毒。指导旅游部门加强旅游人群的管理,一旦发现病人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若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内有疫情蔓延趋势要建议教育部门立即停课,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要加强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二代病例,防止继续蔓延。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聚居地要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平台,做好主动搜索工作,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人。

(5)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疫情报道: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重点要在托幼机构、学校和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让家长、患者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基本防护措施。

(三)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要建立多层次的督查机制,县局近期将开展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防控工作情况开展督查,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开展内部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做好药品、消毒剂等应急物资准备,保证疫情防控所需。

(二)人员保障:必要时县局将在各医疗卫生单位抽调人员及时处置疫情和救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