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昆虫记》有感

2025/05/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昆虫记》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昆虫记》有感 篇1

寒假里我读了《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它,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它,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昆虫记》有感 篇2

从现今小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很容易陷入模式化,比如总是先介绍一下读该书的背景,接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几句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充其量不过是“主要内容简介”而已,从中,看不到阅读者如何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如何在阅读中生发感情,一句话,没有引发对话。

首先,文化认同是儿童作文的对话立场。儿童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经历着文化的熏陶与习染,儿童也在作文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中突、融合,因此,儿童是在与世界对话也就是作文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的这种文化身份,是儿童在习作对话中成长应当持有的立场。

在这篇读后感中,一开始小作者就表明自己对于昆虫并不怎么喜欢,但是通过阅读《昆虫记》之后,她却能发自内心地对昆虫充满敬意。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作者有了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天下虫虫都可怜”,具有独特的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昆虫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把昆虫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放置于一个同等的文化地位上。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正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持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作者是真正进入了《昆虫记》的世界。

其次,自我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写作作为一种对话,是需要写作者敞开自我,与世界建立起“我一你”关系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任何人的真正的作文其实都是在讲述自我故事,也只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因此,儿童作文应当学会从讲述自我故事出发。

作者一开始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作者从小害怕昆虫,“莫名的紧张”和“起一身鸡皮疙瘩”点明了自己的害怕,同时,作者又说自己喜欢蚕,却不喜欢蛾子,这又使得故事的讲述很有戏剧性。

接下去,作者便把《昆虫记》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转述了一遍,这就突破一般读书笔记的写法。一般的读书笔记会用“概述”的方式把全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这样的写法有利于展现全书,但是可读性不强,其原因就在于失去故事性。而本文作者则以书中一个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使笔墨集中于一个故事,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为增强。

因此,好的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

再次,心路历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呈现。作文需要袒露心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但文章贵在含蓄,表达感情贵在曲折,所以在许多时候,这种心路历程的表达需要蕴含于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表白。而这种心路历程,又恰恰是儿童作文与世界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

文章从一开始表达的对昆虫的“厌恶”到读到《昆虫记》时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讶”以及最后作者的“敬佩”,均是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先说“厌恶”,儿童对于昆虫的“厌恶”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体验,例如蚊子会吸食人血,蜜蜂会蜇人,有的昆虫有很怪的气味等,这些生活体验导致了作者对昆虫的“厌恶“;当然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影响,成人对昆虫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态度,这两种情况恰恰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结果;然而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对话毕竟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直至作者读到《昆虫记》,这部基于研究的作品展现的昆虫世界突破了儿童的已有经验,细致深入的描绘令儿童看到了超越经验的世界,因此,“震撼与惊讶”就产生了。而“敬佩”感的产生,则与儿童对昆虫产生了新的理解有关。作者写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作者是以人类的亲情的视角来看待昆虫世界的现象,可以说,此时,对话已然形成,视界得以融合。

最后,建构理想是儿童作文的对话指向。对话为何展开,何以需要有对话?实际上,对话都指向理想生活的建构,都基于对未来的理解与畅想。失去了理想的支撑的对话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求,他们天然地具有“理想气质”。因此,真正的儿童作文会表现出儿童对理想的向往。在本篇中,最突出的让文章具有“理想气质”的是作者从金步甲虫的故事引发出对昆虫的怜爱之情,从一个故事引申出对昆虫的爱,对于小动物的怜悯,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式的人文关怀的萌芽,这使得文章获得更为广大的境界。

读《昆虫记》有感 篇3

“法布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他写的的《昆虫记》。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观察昆虫上,写出了这部哲学著作,他用拟人的手法,用幽默易懂的语言撰写出了这本老少皆宜的文学经典。

说起来,这本《昆虫记》还是在我上三年级时妈妈买给我的。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买回来后我碰都没碰,任它在角落里“生闷气”。原因是:我讨厌虫子!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我还是不忍去看书里那栩栩如生的虫子画像。

在我眼中,虫子都是那种,那种长长的,软软的,慢慢蠕动的家伙,还时不时打个卷儿,圈个圈儿……咦——太恶心。还有那蜘蛛,那么多。只要看到它,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它们一个接着一个爬到我身上的样子……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虽然我很欣赏它们那契而不舍的精神,但是我想在那时候,我就不会这么乐观了。这种一见到虫子就想跑的冲动一直到了五年级才有所好转。现在我已经完全不怕虫子了,还能拿起来逗它玩。

就在六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才记起来我还有一本书没看。于是,我翻开了《昆虫记》。我完全被里面的昆虫世界吸引住了,让我完全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改观。法布尔先生让我知道蝉的真实面貌。在《伊索寓言》上,蝉都是懒惰的,整个夏天除了唱歌什么也不干。爱劳动的蚂蚁在储备过冬的.粮食,劝蝉也开始准备,可是蝉不听。到了冬天蝉没有东西吃,饿死了。可实际上,蝉是活不过秋天的,而且蝉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才唱歌。当他在一个无比黑暗的环境下生活了四年,终于破土而出,这难道不令它感到高兴吗?

在现实生活中,蚂蚁才是最不讲理的那一个。由于其他昆虫都没有蝉这种在树上打洞的能力,但又沉醉于树汁的美味,于是开始抢夺蝉好不容易打出来的“树井”。其中蚂蚁是最不知羞的家伙,它们有的咬它的翅膀,有的则拉扯它在树干里的嘴。蝉被弄得实在烦了,就飞走了,而那甜美的“树井”就这么被蚂蚁们占领了。

有的昆虫看上去游手好闲的,可是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它们为了生存在进行着无比激烈的竞争啊。是法布尔先生令我领悟到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昆虫其实是非常神秘伟大的存在。只有我们用无限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自然界宝贵的真理。

这里充满着最真实,最自然的世界。虽然残酷,但却神秘,虽然危险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进一步探索这奇妙的昆虫世界。

读《昆虫记》有感 篇4

暑假里,我沉浸于《昆虫记》中。只要打开《昆虫记》,我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笨拙的屎壳郎,刽子手螳螂,美丽又鲜艳的小阔条纹蝶等等。我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了大自然里,并正面对着那些快乐自由的小生灵。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昆虫知识:蝉是靠什么从土里爬出来的;螳螂是怎样捕食的;绿蚱蜢为什么食肉成嗜;金步甲如何奇特的婚俗……我尽情体味着其中的新奇、乐趣、美妙。哈哈!那些昆虫,那些小生命是多么可爱啊!捉一些昆虫来养,脑海里自然而然就蹦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说干就干!

第二天,我在邻家的废墟里捉到了一只蟋蟀。这只蟋蟀身躯铁青,翅膀是翠绿色的,一对大牙利得好象能把人的手指咬下———好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

开头几天,它常常吵得我睡不着觉,气得我火冒三丈。说来也怪,又过了几天,我渐渐感受到了蟋蟀的叫声中竟然蕴含着一种大自然原始纯粹的气息:蟋蟀靠着它的双翅摩擦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瞿瞿、瞿瞿瞿',这也许就是最原始的‘音乐'吧!后来,几乎每一夜,我都得听着这美妙的‘大自然小夜曲'才能甜甜入睡,只是小夜曲的作曲者不是莫扎特和萧邦,而是小蟋蟀,哈哈!

八月的天气是多么的炎热,蟋蟀的叫声没过几天便嘶哑了。我心想:蟋蟀也许是饿了吧!可是蟋蟀又该吃些什么呢?我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我怕这只蟋蟀会因为突然饿死而离开我,急得团团转。妈妈告诉我:蟋蟀是一种杂食性昆虫,无论荤素它都爱吃。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都是它们的家常便饭。于是,我每天都用煮熟的饭粒喂养蟋蟀。起初几天,蟋蟀对我怀有敌意,放进的食物总是视而不见,等我走了才偷偷吃上一点,还有一次,蟋蟀竟然用牙狠狠地咬我。更可恶的是有几天还来了个'绝食抗议'。唉!真是拿它没辙。

一日三餐的美食伺候,日复一日,这只蟋蟀终于'接受'了我这个小主人。每当我给它喂食时,它便友好地把头伸出来,狼吞虎咽之后,来一首悦耳的歌儿以示报答,那些日子,我简直是如同喝了蜂蜜般的甜蜜。就这样,慢慢的,我与我的昆虫朋友蟋蟀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这只蟋蟀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强壮态势,慢慢变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我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我猜想着,并且最终痛苦的意识到:也许,蟋蟀是想家了吧!这里再好,毕竟不是它最终的生命家园啊!它也许在思念自己的蟋蟀父母,想念蟋蟀小伙伴们……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终于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这只蟋蟀是属于大自然的,而不属于我自己,我要给它真正的家园———大自然。于是在一个凉爽的夜晚,我依依不舍的把蟋蟀放回到了美丽而自由的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蟋蟀蹦蹦跳跳离开的身影,我在心中暗自祈祷:愿你,我的昆虫朋友,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活的快乐而幸福!再见,蟋蟀,我将永远记得我们之间的情谊,我们之间的故事,永远!

与这只蟋蟀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也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