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25/08/1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平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实际上表现的内容却非常多,可以说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同时在“园”字中板书“乐园”一个词,在“屋”字中板书“书斋”一个词),那你们还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意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能把你的感受也归纳出来吗?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活动二:在学生尽情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自然结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生字,背诵精彩片段。

2、能力目标:

学习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童真。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体现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体现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讯

百草园的故事:

1、迷人的泥墙根

2、美女蛇的传说

3、冬天的百草园

〖课后记〗

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较准,但归纳的本事不强。

一、百草园

1、迷人的泥墙根:

⑴景物:菜畦、石井栏、鬼其树、桑萁、蝉、黄蜂、菜花、叫天子、草、油蛉、蟋蟀、蜈蚣、斑x、向首乌、水莲、覆盒子。

⑵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声并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对百草园的热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当的形容词的使用,细节描写体现喜欢之情。

2、朔的美女蛇的故事:

给百草园增加了神迷色彩。

3、冬天的百草园:

冬天无味,但孩子们却从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积极乐观。

二、背诵第二自然段,以增加词汇量

三、语言句式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拟人手法:

(见附文)

小溪清清

彭卓夫

小溪如带般静静地轻轻地流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铺在两岸。

不必说嫩绿的小草,在一旁的野花,高大的枫树,翠绿的竹林;也不必说知了在树叶里歌唱,蟋蟀在草丛中弹琴。单是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就有无限的乐趣。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一条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偶尔有几片树叶飘落在水面上,有的鱼儿便躲在树叶上遮阳;还有的围着叶儿转圈圈,像在玩游戏,翻天那些小石头,有时会遇见的小螃蟹,放它们在手上,便觉得痒酥酥的。

到了秋天,虽然草儿都黄了,花儿凋了,却还有枫叶落满地,有的随风飘到弯弯曲曲,窄小的小路上,有的扑向软软的草坪。

小溪清清,带着我的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感知三书屋 。

〖教学重点〗

感知三味书屋。

〖教学难点〗

从对三味书屋的具体描写中表现对它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一、先生的印象:和蔼、迂腐、较开明

二、学习生活:乏味、无聊

三、忙里偷闲:在无聊中寻乐趣

〖课后记〗

对老先生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公正地评判、对文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地。

一、三味书屋

1、三味:

味如稻梁,味如肴馔,味如酸醢几句古文的翻译。

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笑人家牙齿缺了,说“那个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上九,潜龙,匀用:

恶势力强大时(上九、初九),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作官,以免被害。

⑷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那个土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下上,等等)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有祭祀专用的一梱梱茅草,还有橘柚过类水果。

2、先生:

寿敬吾(原型)。方正、质朴、博学、和蔼、教学方法古老。

3、学习内容:

晦涩难懂、乏味。

4、教学方法:

陈旧、不能引起学生举。

二、体现的感情

学生生活的无耐,苦中寻乐。

三、本文的主题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热的天性、追求新鲜知识的心理。结合课后第一题,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讨论时应以课文为依据,不要凭空想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

〖拓展阅读〗

读相关的文章《草原屋顶》,摹仿细节描写,进行片断训练。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观察、练习。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板书设计〗

1、草原屋顶。

2、似花非花。

〖课后训练〗

一、阅读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相关的文章节

注意语言积累,注意学习细节描写。

《似花非花》、《草原屋顶》。

二、片断练习

学生习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