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8/1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题】

伤仲永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1、导课: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

2、整体感知:

⑴ 朗读理解课文: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①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世隶耕( )

伤仲永(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称前世之闻( )

② 理解加粗词的意思:

未尝识书具

自为其名

稍稍宾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称前世之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③ 朗读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年幼时,具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7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⑵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⑶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②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③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

⑸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主张,既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的?(生各抒已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小马过河》,看看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识记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 火车读词游戏

深浅 拦住 甩甩尾巴 仔细 低下头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1、 猜字游戏

2、 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

(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

1、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 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 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

、、、、、、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

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

生:回家问妈妈。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④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课前准备

①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②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①初步感知。

a.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b.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交流。

a.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b.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c.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三、再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②学生读画,教师观察学情。

四、写字写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

②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