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2、课前大家已预习过课文,对于杨修之死,你想说点儿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PPT):唉(哼,嗨),杨修你太——
3、的确,杨修聪明过人,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赞扬,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2、小结: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可谓聪明过人、料问如神,有诗为证(PPT):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惇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字词,从别人所不经意处去读,通过字义与朗读,充分理解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擅作主张、行事草率的性格)如: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杀人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3、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一条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同学们,你怎么看?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1、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2、杨修因才受赏,也因才而丧命。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杨修之死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
1、解释加线的词:
⑴ 适疱官进鸡汤 适:恰巧
⑵ 数犯曹操之忌 忌:忌讳
⑶ 人皆不晓其意 晓:明白
⑷ 丕如其意 如:按照
⑸ 植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只 即:就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 鸡肋 肋:(lèi)胸部的侧面
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
⑶ 数犯曹操之忌 数:(shuò)屡次
⑷ 竟取匙与众食讫 讫:(qì)完毕
⑸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谮:(zèn)诬陷、中伤
⑹ 延弃弓绰刀 绰:(chāo)抓取
五、分析课文
1、想一想: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
2、试一试:
“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⑴ 鸡肋事件
⑵ 改建园门
⑶ 分食酥饼
⑷ 梦中杀人
⑸ 告密被疑
⑹ 教植斩吏
⑺ 为植答教
⑻ 失利葬修
3、文章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本文属哪种方式?
4、找一找:
标注出表现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并根据这些判断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事件 曹操的态度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告密被疑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 大怒,推出斩之
5、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曹操:
巩固扩展(析一析)
结合以下材料,讨论曹操的性格: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明确:虚伪奸诈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6、议一议:
这部分写曹操兵败,这和杨修之死有关系吗?
明确:有,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7、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明确:
原因之一: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原因之二: 曹操 (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暗藏祸心……)
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原因之三:政治原因
杨修已深深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社稷稳定考虑,必定会杀掉杨修。
六、课堂训练(练一练)
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
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 嫉贤妒能留恶名
杨修:
七、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想一想)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分析:(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做人要谦逊,不可锋芒太露;要了解自我,接纳他人,正视现实;学会与人相处……)
明确: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6、心地善良,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
杨修之死
曹操→外因
杨修之死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本文也可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海湖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除《三国演义》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
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四、研读课文
1、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2、曹操为何要杀如此有才之人?(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分析曹操心理)
生研读探究,小组相互交流后课堂讨论小结:
1、改建花园大门甚忌之
生活小事2、分食塞北酥饼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4、告发曹丕事件愈恶之
宫廷争斗5、教曹植斩门吏曹大怒
6、为曹植作答教曹大怒
五、合作探究
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2、一字评杨修:,杨修!……
(横线上加语气词:哼,啊,嘿,唉,呸,吔……)
六、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1、我眼中的曹操
2、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3、一代枭雄曹操
4、读《三国》看曹操
5、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相关链接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杨修之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鸡肋事件(2)园门阔事件(3)一盒酥事件(4)梦中杀人事件(5)藏吴质事件(6)试才干事件(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