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2025/08/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初”、“模糊”、“射”、“层”、“芒”、“茫”、“雾”“庄稼”等11个生字。通过比较,体会六个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作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层次、多形式的引导学生读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初冬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识立冬,揭示课题:

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是立冬,从这天开始就意味着冬天这个季节到来了。冬季刚开始的这些日子,就是初冬。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欣赏初冬的画面!齐读课题。

书写指导“初”字

二、配乐初读,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全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着音乐)

3、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走进情境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初冬早晨,小乡村的两幅画面,一幅是----下雾时的景象,另一幅是雾散后的景象。(板书,指导“雾”字)

(一)想象雾中画面,体会景物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下雾时的初冬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1-5自然段)

a、指名读1-5自然段,其他学生透过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引生入境,感受画面

清晨,你睡醒了,睁开眼,向窗外看去,满眼白色,于是,决定出去走走。推开门,哇!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你走在林间小路上,看到了——

c、学生入境感受画面

生: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

d、图片1处理“白茫茫的大雾”,大雾还可以说成“浓雾”,雾小的时候可以说成“薄雾”

图片2处理“一层纱”,“一层”是数量词,还可以说一层——?把词语送回句子中,再读感受雾中的朦胧美。

e、初冬早晨的太阳,比以往出现的晚一些,(出示句子,生接读)

(幻灯片出示:第四自然段),

1、透过这句话,你眼前看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理解“耀眼”一词,认识“耀”字

2、想象画面读,感受雾中太阳的特点

3、图文对比读,体会太阳升起的样子。

4、处理叠词

(图片直观讲解,动作演示)

a、词卡处理慢慢,认识叠词:

像这样,把一个字或是一个词语重复使用,就是叠词。这样的重复呀,就像唱歌时一样,(手势加入)不仅让我们知道到了他表达的意思,又感觉很美。再读!

b、文中这样的叠词有好多处呢?你找到了吗?

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慢慢地厚厚的一个一个

(引导体会叠词的作用:淡淡的光表示光线特别的淡,厚厚的红叶表示落叶特别的厚。)

c、互动体会叠词的应用

瞧,叠词的用处可真大,平时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其实,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叠词,相信吗?(互动:叫一个小朋友----她的头发长长的;她的眉毛弯弯的;她的笑容甜甜的;哈哈,她走起路来呀像小猫,轻轻地;她跑起来呀像一阵风,快快地)

5、形成画面再回雾中

多形式、多层次读,使学生达到背诵的效果。

a、师生合作读

b、想象画面填空读

c、喜欢哪处景物,自由读,再交流汇报

d、送字宝宝回家

e、看着画面尝试背诵读

(二)对比教学雾后景象感受绚丽美

过渡4:雾慢慢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出示图片,认读射字)

1、拓词:射箭,做射箭的动作,通过身体的倾斜,记住字形,想象体会“光芒”与“箭”的相似点,对“芒”字形成感知。

2、衔接:真神奇,一样的景物,不同的时候,样子也是不同的。

(幻灯片出示下雾时、雾散后的对比读)

(引读)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雾散后,指,生接——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

3、(直接出示幻灯片:8、9自然段)小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

4、汇报交流

a、朗读中体会修饰词的作用,读时适当突出

b、对比读雾中和雾后的田野、树林景象,透过文字体会朦胧美和绚丽美

c、画面对比读,感受不同的时间段,相同事物的不同变化,再次直观感受朦胧美和绚丽美(小结板书)

(音乐响起:读)

d、小结:生活中要善于发现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

1、风景欣赏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很大很大,瞧,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黑龙江,越往南啊,气温就越高,所以呢,即使都是冬天,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景象。有的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有的温暖如秋,有的娇艳如夏。正如每年的1月底、2月初的时候,我们的家乡还是雪压枝头、飞花一尺,而大片的油菜花已经在遥远的云南悄悄绽放。(幻灯片出示图片)

2、美文赏析-----《初冬的早晨》

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初冬早晨的画面,感受身边的初冬景象。

小河的薄薄的冰层下面,

小鱼在河底静静地游着。

那青绿色的小草,

突然变成了深黄色,

当然它们已经枯萎了。

杨树的叶子被风一吹,

纷纷飘下来

就像一位秃顶的老人。

野菊花孤零零地开着。

在冷风中摇摆着,

显得那么坚强。

初冬早晨的美,

是一种宁静的美。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认识冬天的气候特征及冬季的体育运动和相应的词语。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雪、翠”这两个生字。

4、懂得冬天虽然寒冷但充满着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教学准备:

板画、生字卡片、小黑板、词语卡片、录音机、磁带《北风的呼呼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秋姑娘把江南水乡打扮得多么迷人,呀!看着这幅图,我不禁想起了一篇韵文,你们知道是哪篇韵文?还记得吗?(齐背)过了秋天,我们又迎来谁?冬爷爷来了,那你们还记得冬天是怎样的呢?

2、大家是不是特别期待我们这儿的冬天也能下一场大雪,河里也能结厚厚的冰,让我们在上面自由滑行呢?是呀,冬天里那冰雪覆盖的郊外肯定是别有一番景象,今天就先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二、看图识字学词

1、(出示板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2、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识字5的内容。(出示课题及韵文)

(1)课前你们都认真地预习过课文,相信大家已经能读准它们了。谁先来试试?(指名读,指出注意点,师相机标出)

(2)同桌互读互纠

(3)开火车读(先看小黑板,再抽读词卡)

(4)齐读(抽读词卡)

三、创设情境,理解气候特点

1、冬爷爷一来,天气就会变得——?小朋友们知道冬天为什么会那么冷吗?那是因为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我们把这种空气称为“寒流”。

2、寒流来了,我们就会听到——(放录音《北风的呼呼声》)

你听到了什么的声音?(出示词卡:北风)你觉得这声音怎么样?小朋友们,我们都来做北风使劲地吹!可真厉害,谁来读读一读?你看《大北风》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出示:大北风,吹口哨,吹得电线呜呜叫,吹得小树弯下腰。齐读)

3、北风呼呼地吹着,冬爷爷送来了我们最喜欢的`礼物,你们猜是什么?喜欢雪的小朋友一起看:下雪呼,雪花在空中飞舞。你们想做可爱的雪花吗?我来做北风,(师模拟北风的呼呼声)小雪花飘起来了,小雪花,你飘到哪里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么多的小雪儿飘呀飘呀,给大地妈妈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礼服,多美呀!谢谢小雪花们。(出示词卡:大雪)谁来读读这个词。

4、这些都是冬爷爷最特别的礼物,我们一起来收下她们。(齐读)

5、读完这三个词,你还想到哪些词?

四、激发兴趣,认识冬季运动。

1、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真冷呀!你们怕吗?小朋友们都不怕冷,真勇敢,大雪这么厚,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出示词卡:滑雪、溜冰、跳绳)

2、多开心啊!想滑雪的一起来,想溜冰的泥?谁来和我比比跳绳(齐读单个词语)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

4、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读好这三个词,读出你的喜欢。

5、我们这里很少见过这么大的雪,那我们能参加些什么运动?(师相机板书)五、学写生字

1、这篇课文的生字中有两个上下结构的字,找找是哪个?(师出示字卡)

2、能让它俩找些好朋友吗?

3、你们能想个办法记住它俩吗?(认识偏旁“羽”,并知道“羽”做偏旁后的变化之处)

4、你们觉得要写漂亮这两个字,关键在于写好哪个笔画?(师相机用彩笔标出)

5、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冬天的成语和诗歌,读一读,背一背。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白茫茫、模模糊糊”等词语。

2、 学习1—3小节,积累句子,能用书上句子或自己语言来介绍雾中的景色,能在课外找到描写初冬景色的句子。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秋天过去了,冬天刚刚开始,我们就叫它“初冬”出示课题“28初冬” ,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好的,我们就来听听这篇课文是怎么描写初冬的。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出示卡片“大雾中”“雾散后”,这篇课文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特点。现在小朋友一定非常想自己去读读课文,下面我们就来学字词,读课文。多媒体出示生字,注意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三、 自学课文,小组检查

指名抽读生字,(多媒体演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比较“芒”和“茫”、“野”的笔顺、“厚”的结构、“冷”“厚”的.反义词、“初”的部首

小组读课文,点评。

四、 学习1—3小节

1、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写了雾中和雾后的景色,今天我们来学习雾中的景色,也就是1—3小节,自己轻声的读1—3小节,再选择最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随机板书。

2、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3、我们已熟悉1—3小节,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不看书,看着图和板书来说说1—3小节的内容,先一小节一小节说。指名说。谁能连起来说。交流。

4、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雾,才使初冬的景色更美,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1—3小节。

5、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在课外书上找到一些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学生交流。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的1—3小节,学得非常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后的景色。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做文本的主人公,融入文本,体会种葫芦人喜爱葫芦的心情,亲身感受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的原因。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及整组教材内容和本篇课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识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孩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懂得知错能改的道理。

七、教法学法

就如窦桂梅校长所说的“教学要回归到母语教学,我们教的是母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母语,习得母语,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第一课时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多种形式的读中学字学词,并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第二课时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中间两段,感情问题的原因。

学法是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比较得真知。

八、课时安排:预设用2课时来完成。

九、检测安排:

检测安排在四个时段:

第一课时结束时:以把生字放在“新语境”的小练习巩固。第二课时初:以小游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结束时:“读拼音写汉字”形式检测学习生字情况;提供课外读物(《春雨》古诗,积累美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回家后练习:比较两句重点句子,检测学生对课后两个句子的掌握情况;从课文中抽取第一小段,进行简单的阅读训练。

十、教学准备:

葫芦各个生长阶段的图片、ppt、课文补充图片、资料袋等。

十一、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以“图片识字,情境创设导入——句、短语、词、字层层递减,随文识字,读中感悟、语境中识字,游戏巩固生字——多形式读词、读中巩固词”来形成随文识字的严谨结构,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认字,真正做到让学生从本质上感悟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课时以“趣味复习巩固——读中议,读中悟,体会心情——拓展延伸”来构成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讲读指导课,紧抓课后两个反问句与陈述句,结合故事发展情境,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真正做到读中议,读中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十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哇、治”3个字;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图片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抽象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以图片导入,让生对葫芦有了直观的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往下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过渡: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63页,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设计意图:初步读文,让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自主识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让生更能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