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GroupThinking(1)的这套理论似乎能解释勒庞群体智力水平远低于个体平均水平的观点。试图挑战Group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惨,如果他们没有极佳的辩才和与对手相当水平的专横。精神贵族似乎不缺辩才——起码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别于群体,不过得遗憾的指出,这些精神贵族往往对于专横也持有相当程度的鄙夷。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开头碰壁之际便收手占了绝大部分。少数能坚定不移于不要脸的自我吹捧与蛊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群体的Groupthinking倒是有相当几率,但这也意味着,会被供上神坛,成为另一个群体的领袖(3)。不消说,当一个精神贵族得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压力,从无人理解到违心言行,甚至还有牺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风险,从冷静客观到无法避免的`GroupPolarization(4)。
勒庞同时认为,作为个体的人要受意识的约束,而在群体中,意识退回躯体深处,整个人由无意识统治(弗洛伊德至少在这点上对勒庞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而老弗对勒庞态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群体的影子)。而无意识是简单粗暴,狭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识(5)。为何在群体中,人群更不受约束?勒庞的解释再次华丽丽地让我想到两个心理学中所说的名词——破窗效应(6)and责任分散效应(7)。破窗效应主要针对不良行为的示范性作用,而责任分散效应让更多的人在公众场合助人为乐这件事儿上选择了袖手旁观。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心里承受的道德压力会因为“也有人和我一样”小很多,从而一次次冲破个人设定的底线。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乌合之众》所带给我的乐趣远非复习一遍脑子里的各种名词。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贯穿这本书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内容——所谓民意,大抵可相当于另一种程度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比所谓专制,来得更隐蔽,影响也更加深远。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出于好奇,用这一学期的时刻,仔细阅读了吉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视纷呈的世纪末,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触发了勒庞对群众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经。分享一下我感触最深的四个地方:
一。在书中他如先知般写到“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勒庞那里所谓群众进入了历史,是指他们过去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见,已开始发挥作用。这也让我们注意到了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决定,而并非欣然理解思维的同化。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构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
二。“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做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理解自己周围的人的决定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这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决定潜质的关切。提醒着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潜质,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构成个体文化的升华,以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三。“我们服从别人的怂恿,它会正因来自群众而更为强大。”
勒庞对于犯罪群体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样贴合所有群体中能看到的特征。“群体相对于孤立个体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潜质。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性。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这便体现的是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性。”
巴士底狱监狱长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垒被攻破后,极度兴奋的人把他围住,拳脚相加,反抗中他偶尔踢到一个在场的人,有人推荐让挨踢的人割断监狱长的喉咙,而他的推荐立刻博得了群众的赞同。这个挨踢的刚刚干完活的厨子只是出于好奇心进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见就是如此,于是他也坚信这是一种爱国行为,他用一把借来的刀切开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执行了命令。这警醒着我们,处于群体之中应提醒自己持续冷静的思考。在歪曲的传染过程中,用个体独立的思考代替这种轻信。
四。“影响群体头脑时,三种手段最为重要,即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
透过勒庞对这三点的解释,我有两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个领导的地位,你能够应用简洁有力的断言,不断重复的说法,在人群中的传染性,使某种说法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那里构成的。到了必须时候,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广告的影响,原因似乎就在那里。其次,另一方面,当你处于群体中的一员,无论是领导还是候选人,无论是透过断言、重复还是传染进行的思想灌输,于我们而言还是要强调清醒的头脑。也许候选人想要保证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也许他写成文字的纲领避免了绝对,他毫无惧色地承诺着最重要的改革。作为青年的我们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我们的新思想。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书至今已有100多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体智慧,但本书却直言不讳、简单粗暴地指出群体的诸多劣根性,认为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体不会比伏尔泰更智慧,而是伏尔泰一人要比整个世界更智慧。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群体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这种心理劣根性直接导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来处理当下工作。尽管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和学科背景(群体心理学萌芽阶段),使得该书的部分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静地读下去会发现,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特征的论述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私以为该书最精彩之处是对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描述。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群体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隐藏着群体力量的秘密。所谓的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从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将群体界定为:在特定情况下,聚集成群的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时个体的自觉个性消失,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接受心理统一律的支配。在集体氛围下,个体智力差异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特质逐渐占据上风,往往趋向于冲动、盲目、缺乏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群体无意识的原因在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逻辑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群体压力、群体感染、群体暗示的作用。
群体的感情主要表现为: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轻信;
3)情感的夸大与简单化;
4)群体的偏狭、专横和保守。
作者认为只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对群体产生绝佳的影响力。同时,群体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但是群体的想象力很强,能进行形象思维,越是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东西,越能打动群体。不可否认,这些特征对组织群体活动,比如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特别是广告宣传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本书最引人思考之处还在于:群体时代下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时下,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将大家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群体无意识特征表现越来越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骂战,网民的讨论热情可以被瞬间点燃,动辄数以亿次的点击量与关注量,讨论也从最初的声讨演变成污言秽语的谩骂,从当事人的人身攻击延伸到其无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绝路,此时的参与者已经丧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断,仅是一群“乌合之众”。同时,为迎合大众的无知趣味,绝大多数的新闻报纸已经放弃了向人们传授某种主张或信条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充斥着轻松的专栏、社会花边新闻等。在群体特征表现如此明显的时代,如何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是我们都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给于的最大启示。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书,看此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个明白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群体,有时候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有时候会疑惑,我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我又为什么被群体那样对待。也许是受“乌合之众”的影响,无意识的按照群体的意识去行为。
第1章中说,作为群体一员后,智力会被拉低,情绪会被群体左右。举两个例子:第1次爬山时,在驴友的暗示传染下,我穿着长靴长羽绒服,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竟然走完全程。培训现场,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机,我也会刷手机。
中篇第一章中说,“在间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体所有信仰和观念的底层深处,这其中包括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个因素,在长久的历史中,基本已经根深蒂固,我体会不了。最后一个教育,则深有体会啊。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国家怎样,但经历几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现在是啥面貌。
如书中所批判的,“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出去。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不想再做农民,下层资产阶级除让子女从事政府公职外从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职业。”
学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张黑板,连续两小时学习各种科目,他们俨然已经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
毕业后,“他们安顿下来,结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着同一个圈子,囿于狭隘的个人职场;他们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现在的面貌。
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但群体的观点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样深陷教育泥坑而无能为力啊。
我们怎样免于群体的`裹挟呢?
我觉得,有时候就算自认为是一个人,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刷手机,若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想法行为都是身处群体的反应,即时刻被群体裹挟着,如何保持清醒、独立判断么?
在群体的专有特征当中,比如冲动、急躁、毫无推理能力、缺乏判断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张等,听上去都不是好词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
我觉得看书,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认知,知道的多了,总会有点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时间多看书。看书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懒得思考,看书也需要动脑,所以执行看书这个动作有时候就挺难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思绪去看书,我之前看一本书中说练习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驯服胡乱奔腾的思绪,但冥想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会,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气、屏气、呼气、屏气,一直循环,不知道有没有用啊,因为我也没实践几天,书里说有用,哈哈。
愿我们都是明白人,不随便跟着群体随波逐流。